上班经过一条小马路,路边人行道修了两三个月。行人只能从马路上走,所以开车经过,必得小心翼翼。每此时,就生疑惑,几百米一条人行道,为何要修这么久?居于此路的同事,则恨恨地说,搞不清楚在干什么,也没个说明,原来的人行道尚算平整,为何要翻修?
最近几天,工程已近尾声,终于谜底揭晓,原来修的是一条平整的红色专用道,可跑步可骑车。
修什么的疑惑解了,另一个疑惑尚存:这么件惠民的好事情,为什么在整个修建过程中,不能在显眼处贴张告示略作说明?
说到告示,大约半年前,我曾在亲戚家中楼下大堂见过一张,说要将楼下绿地的小道改为专门的跑步用道,塑胶或是其他什么材质,原谅我记性不佳,忘了。惠民措施,修步道的费用不需小区出,但需要得到大家的同意方可动工。
我的第一反应,不错呀,简直是跑步爱好者们的福音。但据说此事后来不了了之,为何?亲戚说,这条绿地当中的小道是附近几幢楼居民的主要散步休闲地之一,改了精贵一些的材质,散步是否一定要换软底鞋?小朋友还能不能骑自行车?爱狗人士能不能遛狗?修建大概需要多久?虽然修建费用不需小区出,但将来维护和修缮的费用如何,谁来出?可惜,告示里没有这些内容,她也不知向谁去问。估计很多人跟她一样,一肚子疑问无人解答,自然不会去签名同意,没有居民的同意,工程也没有办法进行。
必须说,现在的很多惠民措施,不是空架子,比如在小区内为热爱健身跑步的居民建跑步专用道,这当然是好事情,能够想到做这些小而实际的事情,是一种进步,何况,还懂得事先取得居民的同意,这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要把好事情做得让人满意,还是有讲究的。比如,及时和详细的信息是需要提供的。说到底,在惠民措施提高了层次的同时,居民们对自我权益的保障意识,也在提高。这样的共同提高,若能互相促进,就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