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少不了出行要堵车。于是乎,“堵车”便成了一个绝好理由,恰如“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一样,谁都无法免遇。但是,细想一下,“堵车”在大都市却不是迟到的理由——明知要堵车为何不早行?这话说得容易做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其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重新认识和考虑的。
前几天我的一位新调入大学的朋友说了他的经历,那天为了赶在8点钟上课前到教室(学校要求提前15分),他自驾车刚过7时就到了教学楼。但是,大楼紧锁,教室也进不去,只得在车上里静候了大半个钟头。他碰上了个好天气,如果是起风下雨、天寒地冻呢,那可苦了仁兄,如果没有自驾车呢,那就更遭罪了。而且,这样的事情是许许多多的人都会碰到的。为了不让“堵车”成为迟到的理由,对于那些早到人,我们的学校、企业、机关、医院、窗口单位等,是否需要重新研究制定制度,为早到人提供一些舒适的等候环境呢,我以为是需要的。这是大都市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也是当下创建文明城市中的题中应有之意。
时间文明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守时”,这是对办事双方的一种制度约束,大家都要遵守——不可抗拒的因素除外。如果这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太多,成了常态,大家都以“堵车”为由而迟到不受到惩罚时,这对那些克服种种困难屡经千辛万苦而准时到达者公平么?
新问题当然要用新办法来解决。每个单位、地方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这个制度既对别人(特别是服务行业)也对自己,大家都要共同遵守。但是,对于一座特大城市来说,要想在短期内解决城市交通的拥堵绝非易事,那么,要为早到人提供适宜等候环境应该不算是苛求吧?
有些医院为了方便病人在医生上班时看上病,便安排部分人员提前上班挂号。这种错时上班的方法对于那些一上班就有很多人办事的部门如银行、邮政、餐饮等,是需要作出这样安排的;对于那些不同时间形成人员高峰时段的单位,如超市、游乐、交通等,则需要作出服务人员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时间表,以减少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对于那些临时举行的会议、活动,除了避锋安排时间外,还需要提前告知参与者作好出行的准备,对远道者尽可能提供出行工具。同时,也要让早到人来了有人接,有水喝,有适宜的休息场所不受寒暑的困扰……
发展城市建设给我们带来诸多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些许不便,创建文明城市的内容增多便是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时代的需要。我们应该从每处细节入手,关心我们身边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抓早、搞好”,让人们更快更多地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幸福成果。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