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专车禁令背后的理念之争
何小手
  何小手

  上周全国10个城市叫停公司专车服务,事后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对此表示反对。在打车软件被普遍接受、专车服务趋于成熟的今天,舆论为出租车领域改革做足了准备。专车服务是否该叫停,创新的阻碍是什么,现有的出租车模式还能走多远,近来舆论对此设置了诸多议题,经过各方表态和媒体详尽的分析后,答案逐渐清晰。

  专车服务对现今的出租车行业无疑会带来冲击,具体来说,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司机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近来有的地方出现出租车停运事件,或可视为他们做出的反应。媒体在分析地方下发专车禁令时普遍提到,这是一种安抚策略,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地方利益和行业利益。反观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交通运输部表示,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但对租赁车提供专车服务表示支持,这一表态似乎也从侧面表明,目前出租车领域改革的阻力主要在地方。

  至于专车服务的合法性以及它潜在的市场需要,媒体已展开了充分的分析,一些地方解释禁令时提到的专车安全隐患问题尽管存在,但这方面的机制完善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目前围绕专车服务产生的争论,主要不是技术而是理念问题,各方在发表自身观点时都力争政治正确,表示要完善目前的出租车服务,但在路径选择上却显示与其立场相左。有媒体提出目前的出租车领域该反垄断还是打击黑车,各地官方此次对专车服务近乎一致的表态,让这种新生事物面临新的不确定性,所谓的改革似乎不是反垄断而是致力于打击“黑车”,这种做法是否真的能改善出租车服务,外界普遍对此表示怀疑。

  过去出租车领域的诸多尝试,譬如投放更多的车辆以加强运力,因为并未涉及放开出租车市场,在许多经济学者看来,这些尝试并不会从根本解决问题。此次各地叫停公司专车服务,可以说是对过去做法的强化,尽管出现不同角度的批评,力度以及由此对政府部门构成的压力可谓是前所未有,但观察这些批评就不难发现,其论证并无新意,前些年就有学者提出要放开出租车数量和价格管理,这些建议和支持专车服务的逻辑是一致的,核心仍在于相信市场的力量。

  或许政府部门在出租车领域的利益关联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但专车服务不仅会打破现有的出租车体制,如果它要得到长远发展,必然需要一套相应的管理措施,相对往市场投放更多的出租车这种措施来说显然要复杂得多,这可能才是专车服务被禁的关键。当市场提出一种解决方案,政府部门是顺应、采纳这种创新还是继续现有的体制,专车服务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目前政府部门给出的答案遭遇舆论的反对,禁令背后的理念之争业已说明问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读者之声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麒艺流芳·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特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长三角
   第A23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A24版:文化·旅游/长三角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康/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俱乐部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反腐败不要伤福利
李嘉诚的选择
“扫地僧”和“黄老邪”
“兰州之怒”是对政企“勾连”的纠偏
不捐不行
专车禁令背后的理念之争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专车禁令背后的理念之争 2015-01-12 2 2015年01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