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上海女人,我们的脑海中大抵会闪过这样一组词汇:摩登、华丽、雅致、妖娆……总之是风情万种。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佳丽身着各色旗袍,团花的、碎花的、艳色的、素色的,一律是霓虹光圈下的宠儿,袅袅娜娜地在规范与边缘之间迂回穿梭。穆时英为上海女子所做的文字肖像非常传神:“她绘着嘉宝型的眉,有着天鹅绒那么温柔的黑眼珠子,和红腻的嘴唇。”较之张爱玲的婉转低回,穆时英似乎要更为鲜亮和直接一些。
新时期以来的上海女子同样是破空而来,绝尘而去的。都市里弥漫着的浓重的脂粉气,闪烁着的变幻不定的光晕,仿佛都在衬托和凸显女性的风姿。不论你是否认同,女性的好恶取舍俨然已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会流行趋势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漂亮者生存的城市,那些风情万种的女性形象,出现在电视、时尚杂志、海报和发布会的现场,总是让人目眩神迷。
我时常会想起程乃珊和何肇娅合作的那本《上海女人》。这本摄影散文集由黑白两色构成,情绪是淡淡的,显出一派云淡风轻的姿态,宛如一个风韵犹存的中年女子在拉家常,诉衷肠,然后在姹紫嫣红开遍的现代化都市和悠悠往事之间徘徊游走,顾盼生姿。如果我们能够容忍作者“一切向后看”的海派情调,我们或许就能从女性的性格特征和意趣嗜好出发,来重新审读上海的都市语境。李欧梵教授在《上海摩登》中对女性的精神分析,其结果是使女性情怀上升为一种都市意识形态。《上海女人》中对日常生活的感性描述:高跟鞋、做头发、磕瓜子、结绒线……也可以看作是在全方位地考察上海女人的生活史。这部生活史由文字的标本堆积而成,程乃珊用她的文字记录下浮上心头的点点滴滴:岁月的流逝,时光的荏苒,总是那样无情;风华绝代的美人转眼已是垂垂暮年,亭子间嫂嫂和申家姆妈也被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有时,我还会从她的情绪起伏中感受到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发生碰撞时的一丝茫然和惆怅,对已逝时光的缅怀往往以无语告终。或许,程乃珊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她的这种“很有质感的上海的回忆”;还有何肇娅的摄影准确而锐利,往往捕捉到的一个手势、一个侧影、一个流盼的眼神、一个凝神沉思的伫立就生出些别样的风情——这一系列的照片业已构成了几代上海女人的影像谱系。
如今,程乃珊离开了她钟情的那些风情万种的对象去了另一个世界,谁还会像她那样热衷于记录这个城市的女性?我想一定会有,因为她们是如此值得你们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