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忘记了是哪里看到的一句情爱表白:我是看着你还想你!能与这一种灵肉欲望相媲美的,唯有舌尖上的乡愁。明明身在江南,还时时思念着江南风物。细雨绵绵的时候,跟沪上美食作家嘉禄老师、明珠姐姐几人驱车去太仓,为的就是跳动于舌尖上的最敏感的一抹江南春意。
太仓虽属江苏省苏州地区管辖,但论与上海的地缘关系,似乎不比与苏州的关系疏离。太仓古时就属吴地,以后较长时间,太仓属苏州府,曾辖如今成为上海地区的嘉定、宝山、崇明。直到1958年,嘉定、宝山、崇明才与太仓江苏分离划归上海。若将以前的上海分成两部分,那么上海的大部分地区和南部地区属松江府,方言属松江语言大区,而上海北部的嘉定和宝山则属苏州府,方言属太仓语言大区。所以,有一部分上海人是文化意义上的太仓人。太仓人的生活习惯、文化认同和饮食趣味,自然也是与上海人有许多相通之处。清明前后吃刀鱼就是其中的一例。农谚有“春潮迷雾出刀鱼”,刀鱼是春季最早的时鲜鱼,吃刀鱼就意味着新的一年春天实实在在地来了。
刀鱼和长江鮰鱼、鲥鱼以及河豚鱼并称为长江四鲜。每当春天来临,这些洄游鱼类会纷纷洄游产卵,处在距离长江口不远的太仓,便成为捕捉和品尝这些江鲜的好去处。
菜单是由苏州烹饪界的大师华永根定的,一点不花哨,前菜冷碟现地方特色,比如特制奥灶鸭、香酥鰟鮍鱼。热菜都与时令相关,以太仓跨越江河海的鱼鲜为主:蛤蜊酱油虾,是将小海鲜蛤蜊与河虾放一起做的,味道鲜香色泽浓郁。大黄鱼百叶包,是将黄鱼去骨做成肉糜,再与荠菜和成馅包在百叶包里,清炖而成。出盘的时候,大黄鱼头尾呼应,中间的身段是百叶包堆成,口味清鲜,色泽淡雅。酱椒蒸鮰鱼,用的是青剁椒酱为调料,与肥肥的鮰鱼一起蒸了,青剁椒的鲜辣配衬极为新鲜弹牙的鮰鱼,入味深刻,口感奇崛。红烧河豚鱼似乎没有太大的创意,尽管浓油赤酱咸甜鲜浓,但跟其他有一定水准的酒店出品的也相差不多。但是,在河豚鱼上桌的时候,最先看到的那一排放在河豚鱼上面的鱼的肝脏和鱼白令人肃然起敬。河豚鱼的毒俱在鱼的肝脏里,敢这样做表明了这处理河豚鱼的高超水平。明前的刀鱼依然是昂贵的,用的是清蒸。鱼身那么幼小薄嫩,鱼刺又那么细那么多。要想尽可能吃到多的刀鱼肉,不因为蒸的时间不到位鱼肉下不来,或者蒸过头,鱼肉熟烂软散掉,又要在极细的鱼肉吃到嘴里保留清淡鲜味,蒸多长时间、放多少盐都是巧槛。这半条小刀鱼,还真吃出了一个刚刚好的感觉,这也是理想的春天的感觉。配菜有春笋咸鹅腌笃鲜、芦蒿炒香干和金黄的草头饼。
这份菜单没有用那些意象词抒写,所以读到的就是看到的也是吃到的。朴实无华,名实相副的菜单原也该是一份好的菜单了。但是,细想,这又岂止一个好字可以概括。从前我觉得所有做得美食的人不一定是诗人,但诗人而热爱美食,一定是个好诗人。如今我却不这么看了,在这份菜单的字里行间,我分明读到了苏轼那些描写江南春天美食的诗句。这里既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的鱼之美和笋之香;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题惠崇画《春江晓景图》)的竹笋、肥鸭、芦蒿、河豚;即使“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题老妇人做环饼之寒具)中的环饼也是不缺。能写出这份菜单,心中有何等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