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看来行路万里并不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宇航员们早已做到;借助飞机、动车、高铁等交通工具日行千里,普通人也能行。在无须靠脚板丈量行程的今天,若较真读书过万卷的人,恐怕屈指可数。
这是为什么呢?破解此题还真难。本人才疏学浅,不揣冒昧谈点陋见:读书万卷与行路万里,两者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读书”是理性的学习,“行路”是实践的体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少年是求知的黄金时期,那时我读了些书。工作后,读书只能见缝插针,阅读量少了许多。但见了好书会去买, 一时没空读, 就想买下再说,等退休以后慢慢读。可真退休了,却又兑现不了当时的诺言,读书一事常常拖宕着。“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为此常常自疚,常常自责。欠债要还,欠的书债也是债。书不会说话,不会来讨债,人却不能欺书。十几年前,有朋友获得一笔丰厚的书赠。他熟识的一位护士,丈夫是个读书人,藏书不少。后来丈夫过世了,妻子嫌满屋的书堆着占地,就联系了辆救护车,满满装了一车,拉到朋友家——白送!书们算是找对了归宿。朋友也是爱书人,笑纳了这份大礼,还慷慨地叫上我去他家随意挑些书算作转送。我是受了陌生人的间接惠赠,感激之余又不免替书之宿主伤感:知否,知否,他在天堂?
袁枚言:“书非借不能读也。”凡借来的东西都有还期,人须守信。借来的书要还,就逼得你非读它不可。勤读书,集腋成裘便长知识,肚里有点存货,外出行路,眼界就显高远开阔。徐悲鸿先生说过:“知道的越多,看到的也就越多。”年青时我读书不多,每每出外旅游,一路山水看过来,只觉风景好,却苦于说不出所以然。有次我在黄山光明顶草甸上小憩,正沉醉于美景中,忽听得山道下传来一阵大呼小叫:“这里风景顶脱了,乓乓响!”原来是一群兴致勃勃爬上来的小青工在嚷嚷。他们的赞美固然发自肺腑,可风景漂亮与“乓乓响”有什么关联呢?(此话乃七十年代时的流行语,指“绝好”之意,如同今天网络语的“点赞”)。汉语词汇库里,清词丽句比比皆是,读书少了,肚里没有积存,辞不能达意,话便“白”到极点。风景还是那个风景,而观景人的审美感受却打了折扣。那时,对这通吼叫我很有些不屑的,可自己也道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行路即使走过万里,那又怎么样,还不是一样的雾里看花? 以人为镜知得失,这也是个“借来”的例子,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此晓得读书与行路的重要。
“束书不观, 游谈无根”,苏轼一语道破观与游的实质。不读点书就欲开步行路是瞎游,劳神、劳力、还劳财,即常人所说“出钱买罪受”。现在人们条件好了,有了暇余出门放松,旅游便是最好的休闲。在大自然这座课堂里看看、走走,学些知识多好。明代徐霞客自幼“特好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与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他终身将读书与行路紧密相连,最后集旅行家、地质地理学家、文学家于一身,写出了煌煌巨著《徐霞客游记》,令后人高山仰止。想当年,霞客夫子出游不过是一头坐骑,一僧、一仆随行其旁,历尽了艰辛;我等今日出门,海、陆、空交通齐备,出行工具任你挑选,但收获却远不能望其项背。若要世俗地从单钞票上算起,岂不是有点“亏”?读懂大自然这块文章,非看点书不行。如今旅游业方兴未艾,旅游社开得比当年的米店还多。他们何妨不搞点副业——办个旅游知识短训班,也许生意会更好?见多才能识广,从这个角度说,游客受益更大。做买卖的都讲个性价比,鄙人这条双赢的点子还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