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区级的新民京剧团的演出,凡有该团两位武生名家筱高雪樵和小王桂卿的演事,场外必有大批观众聚集争论,捧高的说筱高雪樵实在高,捧王的称小王桂卿堪称王,两派各执一词,吵得厉害时,就差拔拳相见了,此时定会有人出来劝架,自觉维持秩序。一连几年,本人乃一个小孩,经常到那里去看热闹。
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当年的京剧市场。这样的演出受到观众(尤其是男青年)的热捧,因为筱高雪樵和小王桂卿两位武生,演的都是古代的英雄男儿,忠孝节义、大打出手之际,颇有技术可观。盖京剧是程式化的艺术,同样的程式,在不同的演员和不同的角色身上表现,就更具有可比性了。其实“筱高”和“小王”本事都很大,而我当时沉迷于长靠戏,自然看筱高雪樵就多些。到了八十年代,我还看过他的《战长沙》,一身绿靠,厚底耍青龙偃月刀,关云长威风八面,而嘴里却是麒麟童的味儿,这也是他的特色。
六十年代剧场门口的观众奇观,现在很少见了,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老观众真正爱看的骨子老戏,演得太少了。好在此番纪念筱高雪樵,请传人来复演他的拿手好戏,如名武生王立军《走麦城》,又能够让我饱一下眼福了。还有一出《驱车战将》特地从沈阳请来文武老生常东来演。这出戏在上海,自筱高雪樵之后很少有人演。朱瘦竹的《修竹庐剧话》云,该剧系唐韵笙的创作,由高雪樵唱红,所使兵器“不知是否叫戟,柄粗而长,大攥子,十分沉重,照大刀兼枪使,非有过人膂力,使不开。高雪樵打罢八件,耍清场花,连来三个背花,然后反手执朝天一枝香亮相,这把劲大得惊人。”此番还有一出《上天台打金砖》,也是曾让老观众热议过的。还可称道的是,此番演事系由民间的演出机制举办,我们看到近期文化主管部门鼓励社会办文化所取得的绩效,应予进一步大力提倡。
翁思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