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本科毕业生薪酬最高的10所大学
近日,人民日报报道了由标准(中国)研究院制作的《2015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榜单显示,工科院校数量最多,上海的前十名中,以同济大学为首一共4所,占据近半壁江山。其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7846元的月薪位列第46位,在上榜的全国14所二本院校中排名第2位,北上广深就业比例更是位居百强榜第1位。高收入的毕业生涵盖了会计、机械工程等理工类专业,相比之下,文科生不仅就业难,而且,文史哲专业的毕业生收入偏低。
终于完成了高考,多少应届高中毕业生们开始期盼收到心仪的大学和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恐怕很少有人此时就开始担忧,待四年本科毕业,眼下心仪的专业,会不会成为今后心烦的就业累赘?对于选择文史哲专业的准大学生们而言,这样的提前担忧并非多余。最近几年的就业数据,均说明了“大学生求职难文科生求职更难”的现象,传统的文史哲毕业生就业渠道就更窄了。
校园招聘会 工科生就职机会大
据“最好大学网”系统最近整理的各高校2014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数据的汇总比较及分类排名,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工科专业就业率占据全国高校专业类排行榜的前十强,而音乐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历史学等专业就业率垫底。
记者在复旦大学2015届毕业生招聘会上见到,一名新闻学院大四毕业生说:“即便是国内一流新闻学院,学新闻的也很难找到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另一名中文系硕士毕业生,与诸多的博士生硕士生一起,在上海中学、复旦附中、位育中学的摊位前排起长队,为的是应聘一份中学教师的工作,她表示:“文科专业的求职机会太少了,门槛很高,在上海要当一名重点中学的老师,也面临太多竞争。”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启航2015”暑期实习生招聘会,来自管理咨询、金融、能源电力、通信等多个行业170余家企业提供了5000多个岗位,也主要面向理工类专业学生。上海交大就业中心副主任张仁伟介绍,国防军工、互联网、IT等领域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基本锁定工科背景学生,文科生就业择业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
文科生软肋
不够“专业”易被替代
有网友总结了当下文科类毕业生的种种困境:就业没“钱途”,就业率靠后,平均薪资低;出国没“前途”,竞争不过其他专业;考研没“坦途”,数学薄弱的文科生跨专业考研难。
华东政法大学大三中文专业的张婷告诉记者,文科专业覆盖面大但是不够“专”,很多企业都有文科类岗位,如文秘、文案、客服等,但起点低、薪水少,上升空间不高。张婷所在的班级进行了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全班50%的学生准备考研,剩下的一半决定考公务员或是寻找媒体相关的工作,求职难度可见一斑。
作为一家外企人事总监,刘海忠坦言,不够“专业”、容易被“替代”的文科生很难是他们的“首选”。许多企业的人事经理都表示,理工生可以通过在校期间辅修第二学位等方式掌握文科相关知识,而文科生很难学习理工科的课程,并达到相当的水平。一个没有受过管理学教育的理科学生,做起管理来,不一定比学习管理的文科学生差。所以在招聘文科学生时,招聘单位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发展性,如果文科学生不具备这些素质,就很难找到理想工作。
扩招速度快
增速远超理工专业
文科生求职缘何越来越难?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时,全国普通高校共有理工类(理科、工科、农业、医学)本科毕业生393442人,文科类(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历史)本科毕业生144807人。而2010年时,全国普通高校理工类本科毕业生为1293114人,是2002年的3.28倍,文科类本科毕业生总数为751918人,是2002年的5.19倍。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文学类,2010年毕业生总数是2002年的6.27倍,增速远远超过理工类。就业最为困难的文科专业,却恰恰是学生增长幅度最高的专业。
一边供应过剩,另一边需求又如何呢?从2008年起至今,国家多次采取措施拉动经济,理工科特别是工科人才的需求量加大。文科专业有些是为社会长期和谐发展服务,属于基础学科,人才需求量增长则明显缓慢。因此,有专家指出,急速扩容、扩招,是文科生就业难的根源。
上海市教委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学生处副处长李长治介绍说,其实文科生就业难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国劳工部门的调查指出,学习文学、哲学的毕业生,就职时的薪水偏低,此后的升职机会也小于理工类专业的毕业生。在美国,古典文学、历史学的毕业生,在求职时渠道也相当狭窄,主要是做教师,就业率偏低。美国哈佛大学一直在文科招生时做减法:2012年,哈佛人文学科毕业生占比为20%,明显低于1954年的36%。目前全美人文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7.6%,相当于10个毕业生还不到1个读人文学科的学生,而1966年是14%。这和当前中国内地高校文科招生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