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投民企 机会增加
市教委的调研显示,各所高校的招聘会上,国字号的企业数量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民营企业、中小科技企业。高校毕业生如果抛弃固有的只去大公司、大企业的观念,选择民营企业,选择服务型企业,是能够实现就业的。
“此消彼长,不要认为经济不好,就找不到工作。大学生就业也要有经济转型的观念,转变择业意识,就能找一份稳定工作。”李长治同时透露,截至今年5月上旬的统计,本市68所高校的就业率、签约率统计与上年相比,均保持平稳。上海今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约为17.7万人,也较上年基本持平。李长治分析预计,全年上海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前两年相比,也将保持稳定,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不同专业 冷热不均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本市各高校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冷热不均,这是另一个的结构型问题。李长治介绍,在2015届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信息技术、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理工专业的学生甚至供不应求,然而,一半是火焰一半却是海水,传统的文史哲专业文科生就业时则遇冷,竞争压力日益显现。
李长治多年跟踪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他认为,本市高校中理工科与文科生之比,最理想的是3:1,而眼下,上海高校录取理科生与文科生之比约为55:45。一方面,考生志愿填报“绑架”了高校的招生,使高校在招生时不得不放大文科专业招生名额;另一方面,文科类专业普遍开设成本相对较低,由于布点过多,增量过快,造成了文科毕业生的“过剩”。李长治建议,家长考生今后在填报志愿时,要做一些职业规划和市场调查,逐步改善高校文理科生比例失调的现状。专家则指出,上海正在推行的高考改革,或许为解决文科生就业难提供了一剂良方:高考文理科取消后,考生可更多考量自己的就业,理智选择专业,如此,文科生扎堆的现象将会得到改变。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