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方言系指语言或方言的社会变体;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同一语言或方言社团里某些群体所使用的特殊词语和语言表达方式,如阶级习惯语、行业语、不同阶层人群的特殊语言风格和专用词语。社会方言不同于地域方言,它没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基础词汇和语法结构,因此不能发展成独立的语言。
法国中世纪的丐帮语是欧洲较早和较有影响的社会方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语不断产生和繁荣。旧时中国各类商铺及行号均有自己的行话。
卖菜的有切口:常青(白菜)、白条(萝卜)、紫条(茄子)、闭翼(卷心菜)……山货店称竹笋为“钻天”、称马鞭笋为“地蛇”、称笋干为“蛇干”、称冬笋为“泥尖”。枇杷叫“黄袍加身”、将山货贩卖给山货行的人被称为“里山客人”。典当业最喜欢用别称作行话:穿心(马甲)、叉开(裤子)、大毛(狐皮或貂皮之类的皮货)、小毛(羊皮衣服)、幌子(长衫)、软货龙(银子)、硬货龙(金子)、遮头(帽子)、踢土(鞋子)、四平(桌子)、安身(椅子)、彩牌子(古画)、墨牌子(古书)。连货物较为单纯的香烛店也有很多业内语:牛头(檀香)、石叶(芸香)、通宵(二斤重的蜡烛,意为可燃一个通宵)、斤通(一斤重的蜡烛)、夜半光(十二两重的蜡烛)、状元红(矮而粗的半斤重蜡烛)、大四支(四两重的蜡烛)、小四支(三两左右的蜡烛)、开花(二两重的蜡烛)、三拜(最小之蜡烛,比喻三拜后蜡便燃尽)、斗光(最大号的蜡烛)、线炷(线香)……唱弹词也有行话:弹词艺人称柳叶生,正角谓上档,配角谓下档,三弦叫柳条,弹琵琶曰捉白虱。
丐帮类别颇多,故切口和黑话特别多,比如上门乞讨曰“拜客”、妇人求乞谓“进香”、瘫残行乞称“迎地藏”、被人脚踢曰“吃火腿”。
欧洲的贵族自命清高,不屑平民语言,凡是平民百姓所用的“粗俗语”,他们一概不用,比如在家里或在贵族圈内,吃饭前从来不说“胃口好”,吃饭时不说“好吃”或“味道很好”,碰杯时不说“Cheers”。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些年纪大的贵族,既固执又高傲,只要他们喜欢的,便都是卓越的,普通人家用的东西如窗帘、桌布、便鞋之类的,一概被他们贬称为“贱物”。其实贵族用的很多词语老百姓是听不懂的,傲慢使贵族把自己封闭起来。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及广泛应用,世界范围形成了一种现代社会方言——网络语和短信语(有时通称为网络语)。网络语有其形成和应用上的特点,最早是为了减少词语的长度,以便在允许的符码范围内发送或者加快文字输入和网上聊天的速度。用缩略语和符号是一种快速、省时和形象化的手段,为减少在键盘上的切换次数,全部用小写。在拉丁语系中,经常用0代替O或Q、用1代替L或l、用2代替R、用3代替E、用4代替A或H、用5代替S、用6代替G、用7代替T、用8代替B、用9代替G或P……然而由于某些使用者的不严肃或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往往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词语,这就不可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