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洋八路米勒的抗战往事
~~~——洋八路米勒的抗战往事
~~~——洋八路米勒的抗战往事
     
2015年08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斗在太行山上(2)
——洋八路米勒的抗战往事
沈海平
■ 米勒(左)和马海德在延安
  ◆ 沈海平

  外国菩萨“米拉”

  不久,这位德国大夫就名声大震。一天,土河坪卫生学校的一名学员不慎摔伤了尿道,由于小便阻塞、膀胱肿胀,小伙子又急又痛,呜呜直哭。

  在用木板架起的简易手术台上,米勒第一次使用了从瑞士带来的手术器械,由中国医生做助手,局部麻醉后,米勒果断下刀,迅速找到断裂的尿道,敏捷地做了缝合。尿道接通了,尿排出了。几天后,小伙子欢蹦乱跳地出现在土河坪,成了新闻人物。他不厌其烦,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身上发生的奇迹。

  从此,米勒名声大震,在缺医少药的敌后根据地,来了一位外国菩萨的消息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前来向他求助。这可忙坏了米勒。他除了在医院为伤病员治疗外,还为周围的老百姓治病。甚至远近的妇女生孩子,也请他接生。无论刮风下雨,或是三更半夜,米勒对群众有求必应,与百姓亲如家人。当地老百姓都叫他“米拉”大夫(山西武乡的农民把“勒”字读作“拉”音)。

  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们,对这几位真诚来到中国的外国朋友发自内心的欢迎与感谢。米勒提出,想体验一下有当地特色的“抗日饭”。朱总司令欣然允诺。于是,当地农民为几位贵宾做了一桌“太行饭”—黄澄澄的南瓜和香喷喷的小米饭。

  不久,米大夫他们再次坚决地要求到战地一线从事救护工作。八路军总部批准了他们的要求,安排印度援华医疗队的柯棣华和巴苏华随一二九师一个团参加战斗。爱德华因为病倒了,必须送回印度治疗。米勒则留在八路军总部医院工作。

  与日军周旋反扫荡

  1941年底,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和作战需要,一二九师卫生部决定缩小休养所,由师部医务顾问米勒大夫组建一支医疗技术较强的手术队,在太行山区各根据地巡回医疗。手术队一共九人,到过邢台,去过濮阳、内黄地区,往返在辽县、榆社、武乡,进入过太岳区。尽管日军对太行山根据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疯狂的扫荡,原位于麻田的八路军总部都不得不数次撤离,米勒敬佩的左权将军也不幸牺牲。

  但是米勒根据自己参加反“扫荡”的经历,摸索和总结了一套对付敌人的办法:一是不能跟随大部队走,因为部队是日军寻找、攻击的主要目标;二是不能追随大批村民走,因为他们目标大,容易成为日军发泄的对象;三是不能同日军开进的方向一致,因为容易被日军追上;四是不要进还没有被敌人扫荡、洗劫过的村子,因为这些村子很可能成为日军进攻的地方。

  尽管日军的“扫荡”非常残酷,但是米大夫率领的手术队比较精干,行动自由,与敌人玩起了捉迷藏,穿梭奔波于日军扫荡部队之间,活跃在广阔的太行山区。

  米勒自豪地对中村说过,他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五一反扫荡”,也曾经一次紧急转移200多名重伤员。“百团大战”时,米大夫在战地医院救治伤病员,日夜奋战,接收一批一批从战场上抬下来的伤病员,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有时一天之中抢救伤病员100多人。

  “百团大战”结束后,一二九师组建了一所重伤病员医院,把300多名重伤员集中手术。虽然医院人手少、药品缺,医疗条件差,但米勒他们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老百姓家的门板当手术台,点蜡烛照明,就这样抢救了许多重伤员。

  由于米勒个子大,在低矮的门板上连续做手术、换药,腰累得直不起来,就干脆跪在地上干。

  有一天,米勒正在做手术,一个老乡来报告说,日本鬼子就要到村里来扫荡了,大约还有八里路的距离,时间相当紧迫!

  情况紧急,伤病员200多,其中危重病人40多,而所有工作人员加起来也不到20人。米勒当机立断马上转移,把所有伤病员转移到山上。

  米勒一边指挥护士搀扶着轻伤员上山,一边亲自与老乡一起用门板抬着重伤员。重病人要四个人抬,山路又窄又陡,磕磕绊绊的很难走。他也不知道哪来的力气,为了与敌人抢时间,米勒与大家竭尽全力,把伤员一个个地藏在山上的石头缝或山洞里。他山上山下不知来回跑了多少次,背了多少伤病员,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伤病员落到敌人手里。在全体同志共同努力下,200多名伤病员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带。最后一名重伤员刚抬上山,日军就到了村里,真险!这次行动仅有一名姓王的重伤员在山洞里牺牲,200多伤员全部获救,但米勒却累倒了。

  一切为了病人

  一切为了病人,是米勒的原则。这个感人故事是中村同事的哥哥蔡培森告诉中村的。

  蔡培森在百团大战时被日军瓦斯弹击中,身负重伤,被担架抬到了一二九师野战医院,为他治疗的正是米勒。

  与蔡培森一起送来的共有五个特重伤员,都是肢体里有诸多弹片。当时,战事紧张,医药紧缺,一般对难治而没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往往采取截肢手术,这样伤口愈合快。

  可是米勒没有这样做。与蔡培森同病房的一个病人,是陈锡联旅的战士,膝盖里有弹片。米勒为了保住他的腿,反复考虑治疗方案,设法既能取出膝盖里的弹片和碎骨,又不加重关节的损伤。经过一天的细致手术,米勒取出了弹片和碎骨,保住了这个伤员的腿。

  蔡培森也是膝盖里有弹片和碎骨,米勒同样用了大半天时间进行手术,取出了弹片和碎骨。但是,由于身体虚弱,伤员全身麻醉后休克了,处于生死的边缘。米勒及时注射强心针,挽救了他的生命,也保住了他的肢体。五名重伤员全部保住了肢体,重返战斗岗位。

  蔡培森在治疗期间,亲眼看见米大夫在缺少医疗用品的情况下,反复使用经过蒸煮消毒的用过的纱布和棉球。

  当时领导照顾国际友人,给米勒一些营养品,可他舍不得吃,全给了重伤员补营养,空闲时还与工作人员以及轻伤员一起上山背柴。

  彭德怀赠皮夹克

  自从米勒来到第十八集团军,三年的奔波转移,繁重的医疗任务加上缺乏营养,他壮实的身体逐渐被拖垮了。除了消化道疾病外,还患上了细菌性痢疾,生命一度垂危。刘伯承得知后立即要求卫生部关心米勒的健康,把当时治疗痢疾的最好的药给他用上,指示一定要治好他。

  米勒与彭德怀的感情很深厚,当年在延安,米勒曾与彭德怀在土炕上通宵聊天。彭德怀看到米勒变得如此瘦弱,立即从身上脱下自己的皮夹克,披在米勒身上。彭德怀说,皮衣虽然旧了些,也短了些,但还是可以挡挡风寒。不久,米勒又感染了伤寒,高烧持续不退。

  军区卫生部长钱信忠亲自带领最好的医生给他会诊,在万分困难的条件下,想方设法调来了葡萄糖,并派了特别护理,用鸡蛋羹、小米稀饭、白糖等来给米勒滋养身体。八路军总部经常来电询问米勒的健康状况,再三命令一定要尽一切力量使他脱离险境,恢复健康。邓小平还专程来看望米勒。

  1980年代,中村陪同米勒重返太行山,在彭德怀当年住过的窑洞里,米勒久久不肯离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时政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新民资讯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阳光天地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全民健身专版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广告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5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专版
   第B24版:资讯/市场之窗
战斗在太行山上(2)
苏州河,黎明来敲门
二十四个比利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1战斗在太行山上(2) 2015-08-11 2 2015年08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