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时政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8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付出“足够痛的代价”
潘高峰
孙绍波 画
  潘高峰

  “良好的城市交通秩序是管出来的,不是宣传出来的。对于交通违法行为,仅靠教育远远不够,必须依法严管,严格到让违法者付出足够痛的代价!”近日,市委书记韩正在调研上海交通难点问题时说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切中了上海交通执法管理的症结。

  这些年,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努力下,上海的交通秩序总体良好,但各种交通顽症却始终难以根治——行人随意横穿马路,车辆争道抢行、违法变道、违法停车、规定时间段内占用公交车专用道、路口拖尾、轻微碰擦事故不快速处置……这些人们已经熟视无睹的违法,极大降低了道路通行效率。当然,这也是国内很多特大城市都存在,也都在努力破解的难题。

  城市的交通管理,是有导向性作用的。从眼前看,它维持着交通秩序,保持了城市畅通。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它还影响城市未来的交通理念和通勤方式。

  以违法停车的管理为例,在上海,这些年私家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让车辆持有和使用之间越来越无法画上等号,很多人为此不满,但不能不承认,这其实是大势所趋。我们现在吐槽“停车难”,也想方设法破解停车难题,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停车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城市的一种自我调节,是减少私家车过度使用的一个杠杆。

  一座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建再多的停车库,也赶不上车辆增加的速度,而无论是拍牌措施还是外牌限行等手段,抑或未来可能实施的拥堵收费等储备政策,也都只是治标。

  面对人口的爆炸性增长,特大型城市的出路其实只有一个:集约交通。只有大力发展舒适、便捷、高效的公交,同时不断提高私家车使用成本,才能倒逼更多人选择公交出行,这是根本的解决之道。站在这个层面,对于违法停车的严格执法,不仅是维护交通秩序的需要,也是公交优先的保障。

  从目前来看,我们显然做得还很不够,不但乱停车现象普遍,连直接体现公交优先的公交专用道也时常被社会车辆占用。这些交通顽症要破解,通过运动式的整治,可以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并非解决之道。

  交警部门昨天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7月份,全市共处罚违法停车48.5万辆。与去年7月的33.8万辆相比,同比增加了43.4%。

  这一数字的大幅攀升,与警方正在开展的违法停车专项整治有关,也得益于高科技手段被大量运用于查处违停。据统计,今年前6个月,警方通过现场执法的方式处罚违法停车172.5万余起,同比上升19%;而通过“电子警察”抓拍等非现场执法的方式,处罚违法停车68.5万余起,同比上升了206%!

  算下来,乱停车今年已经罚了近290万辆,而非法占用公交专用道去年也罚了9.5万起。这些数字背后,警方做了努力,也想了办法。但这些处罚对于遏制违法效果究竟如何呢?其实并不明显。原因何在?说到底,还是没有“足够痛的代价”。

  据交警介绍,违法停车很多时候并不一定与“停车难”有关。不少违停车辆停靠的地方,不远处就是收费车库,有的还不止一个,但司机因为怕麻烦、图方便,就是懒得多走几步路。对他们来说,被罚了,也就200块,不扣分,这趟吃的亏,下次赚回来。至于侵占公交车道,代价更低了,50元,不扣分。毛毛雨。

  法律实践讲究罪刑相当。很多人认为,乱停车与其他严重交通违法相比,危害性并不大。但这是相对于一些车辆保有量较少的城市而言,在类似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违法停车不但严重影响道路畅通,还因为占据非机动车和人行道,危及行人和骑车人的交通安全,危害不容小觑。正因如此,不少大城市通过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违法停车做出了更加严厉的处罚。比如,北京对于在禁停标志区域乱停车的处以100元罚款,扣3分,深圳则根据违停车辆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分档处罚,最高罚款1000元。

  目前,上海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地方性实施条例仍在制订之中。是否可以根据上海的特点,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对一些危害城市秩序与安全的交通顽症给予更加严厉的处罚,让违法者有“足够痛的代价”,也让执法者有依法严管的依据?不妨拭目以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时政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新民资讯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阳光天地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全民健身专版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广告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5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专版
   第B24版:资讯/市场之窗
付出“足够痛的代价”
声音·八方
国务院:鼓励2.5天小短假
“阿里+苏宁”将带来什么?
新民晚报时政新闻A04付出“足够痛的代价” 2015-08-11 2 2015年08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