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9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垂虹桥边的凝思
杨斌华
  杨斌华

  前些日子,和三两友人兴致盎然地踏访了吴江松陵镇的不少文化胜迹,流连忘返之余,让我印象深切的无疑是素以江南第一长桥闻名遐迩的垂虹桥东端遗址和运河古纤道。

  松陵文化是吴文化,水文化的一个支脉,它积聚和交融着极为丰沛的历史文化底蕴。时世沧桑,如今,我们驻足在垂虹桥畔,抬眼望去,虽然已无法亲睹历史记载中蜿蜒如龙的长桥风貌,但难以抹去的,却是新城中源远流长的文化声息和独特韵致。

  唐代诗人李贺《梦天》诗云:“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我以为,在当下很多地方的城镇开发建设过程中,大量传统文化的实体和风韵被无情地崩坏和消解,而在对松陵镇的短暂凝望中,我却着实看到许多独具魅力和个性的文化地理元素得以传承光大,这当然体现了一种远见卓识。

  这些年,我们已经能够形成的一个思想共识就是,在自然文化生态的灾难与危机背后,潜藏着的是人们文化理念上的局限与困扰。

  西方传统的哲学文化观念比较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的基本目标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但是,这种人定胜天式的观念与实践的过度张扬,在给人类带来改天换地的巨大功业和福祉的同时,也因片面受驱于经济利益而潜伏着现实的危害与困境。

  人类中心主义自我欲望的恣肆与无限追求,变成了一只开启了的所罗门魔瓶。众多自然生态危机的形成,除了天然性、资源性的因素以外,多少都与人类受理性观念驱使的作为实践的失控和无度密切相关。

  因此,要改善当下遭逢的生态文明危机,进而言之追求自然生态的维持和繁育,就应当重建和整合崩解散落的文化结构,凝聚起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自然伦理观念。

  中国传统哲学讲求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正是为如今的人们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可再生的思想资源。这里的所谓再生,包括了回归与发掘传统观念,赋予现代阐释,重构当代文明等诸多含义,并积极培育,提升与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理念,从而加以光大与弘扬。

  流连于壮丽秀美、被誉为独步江南的垂虹桥畔,遥观展现着沉静矫健身姿的运河古纤道,我愈加感到,生态文明的构建无疑是当下文化再造的一个紧要话题。人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自有其乐观预期的理由。

  重要的是,生态文明的塑造同样应该提倡最大限度的多样性和自我实现的权利,不能以绝对的评价标准加以苛求。

  而如何注意历史文化,生存环境间的固有差异,以平等参与、和谐共生的理念原则来融入生态危机的破解,生态文明重构倒实在是值得引起人们深刻反思的一种现实诘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民生速递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广告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5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旅游资讯
   第B23版:旅游资讯
   第B24版:旅游资讯
净月森林(钢笔画)
“女巫”小野洋子
斯蒂芬·金的新噱头
垂虹桥边的凝思
萍水相逢
培养回忆
营造“拯救与温暖”
新民晚报夜光杯A29垂虹桥边的凝思 2015-09-15 2 2015年09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