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80平方米的展馆,进门处三分之一却建了个小影院。忧伤的犹太民族音乐响起,“上海犹太人”的往事徐徐展开……
正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设计师林勇说,看了影片,再进入展览,效果会不一样。“让观众被煽情,必须这么做。”
与这个馆的缘分,起于2007年10月底一个貌似偶然的电话——虹口区外办问他,是否有兴趣参与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布展。他一听是历史题材,就欣然答应下来。
在昏暗、脏乱的工地现场,林勇与艺术家何宁见了面。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这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成长性的馆。何宁太伟大了,他当时就已规划好了八年后的模样,而且八年里把梦想一个一个实现了!”而何宁,也是通过林勇公司的作品找到他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乃是必然。
着手设计时,林勇才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除了一本90页的画册《犹太人在上海》,什么资料都没有,更别提实物了;尚在恢复中的建筑,不到80平方米;距开馆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他拿着那本画册,按图索骥,一条一条弄堂去勘察、挖掘、拍照,研究石库门墙体、构造,找专家考证……然后决定,用世博会主题展馆的展示手法来打造这个馆。以时间为横轴,以人物故事为纵轴,围绕“拯救与温暖”的核心来展开:展厅的前三分之一,讲述犹太人为什么来上海;后三分之二,描摹犹太人在上海的避难生活。
影院是一个亮点:顶部闪烁的大卫王星,象征犹太人的信仰;烛光摇曳,辉映着拉宾题词碑,象征历尽磨难的犹太难民对和平与光明的渴望。进门时蜡烛亮着,待影片放映时蜡烛灭了,大卫王星亮起来了。
林勇记得,要做拉宾题词碑的灵感一闪,他就直接给开石材厂的江西朋友打电话,问有没有可以劈下来的天然黑色片岩,尺寸大概在2.3米高、1.8米宽。朋友回道:“我到山上去看看。”很快就采下这块近3吨重的整片黑石板,运过来。刻字的时候,一紧张还刻坏了,翻到背面重新刻,一气呵成。而碑前的七枝烛台,是按以色列带回的实物,用玻璃钢仿制的。
序厅通往房间的门,黑沉沉的,象征来到陌生国度的难民对未知现实的胆怯、恐惧。轻轻推门,一束金色的光从门缝射出、刺破黑暗;进入展厅,立刻被温暖拥抱,象征上海为犹太难民敞开了充满希望的生命之门!140余幅照片,四组幸存者的采访视频、录音、雕塑、油画,“小维也纳”实景……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历历在目。
2009年,征集到的史料越来越丰富,又设计了新的展厅,还是延续之前的展示脉络,以纵轴人物故事为主,结合30余件史料展品,呈现27组在沪犹太难民的故事。然后是最近,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新布展……
追求着每一个环节的完美、有出处,林勇和他的团队在一片尽是废墟的建筑上,打造出一座国际性的纪念馆。
十日谈
犹太难民与上海
明日请看《白马咖啡馆的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