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有人提议为某大龄青年找对象,这场饭局沉闷的气氛才被打破。饭局上的人们开始七嘴八舌谈论“城市多剩女、农村多剩男”的婚恋格局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剩有剩的理由,但大致是传统的嫁高娶低的婚配模式导致的。好在,当前的“剩”与人口比例失调关系不大。不过,很快有人提醒,人口比例失调的形势不容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有人说: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会出现大约3000万光棍。3000万光棍是不是危言耸听?由于统计口径、数据资料的不同,这一数据本身存在较大争论。但光棍的群体规模将越来越大,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光棍多了怎么办?最近有经济学者出谋划策,浙江财经学院教授谢作诗在博客中撰文《“3000万光棍”是杞人忧天》,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这个社会问题,称收入低的男人可以几个人合起来找一个老婆。谢教授说,一切问题本质上都是价格问题、收入问题。如果我们真的担心3000万光棍,那就老老实实发展经济吧。经济发展了,王老五们收入高了,就会有东南亚的、非洲的姑娘嫁过来。
“收入低的男子可以几个人合起来找一个老婆”?谢教授的“金点子”自然遭到了舆论的嘲弄与调侃。在经济学者的眼里,经济学原理是万能的,似乎只要有了“价格调控”,一切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他们是不是考虑过大规模光棍出现之后对婚姻家庭秩序的冲击,以及对社会治安问题的影响?
谢教授用“经济学原理”化解光棍危机的“金点子”不值一驳,但这一招数反映出的普遍社会问题却值得警惕。揆诸现实,有多少社会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文化问题,我们都简单化之为经济问题,企图用经济化的方式去理解和解决?“以房养老”这一提议被舆论广泛质疑,就是因为它只注重了养老的经济成本,而没有去考虑房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
俗世的日常生活里,人们常常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强调钱的重要,但我们也不忘恪守“钱不是万能的”生活准则,正是因为人们懂得生活的复杂性,没有任何一种工具可以彻底打通这个世界的所有障碍。同样的道理,在庞杂的社会关系里,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经济学简单化的,经济学是基础学问,但却不是万能钥匙。那些复杂的社会问题、伦理道德问题,如果都可以被简单的经济数字一解了之,那我们岂不是成了可以被随意摆弄的棋子?
拯救光棍危机,有那么一些荒诞的招数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看不到一些经济学者无知而轻妄的背后,是教育和研究领域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这种缺失,恰恰是造成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