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对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进行国事访问,受到了最高规格的礼遇。各段行程看点颇多,深度报道此起彼伏。其中,“习大大”与英国女王共同乘坐的皇家金色马车以及该国娱乐版不可或缺的凯特王妃,都成了网友和部分媒体关注的对象。
然而,学了十几年英文的我,却以为英国人如何奢华,怎样娱乐,这是他们的事。于崛起的中国,焦点更应投射在那些支撑起这一片繁盛景象的力量上。
这些力量,离不开政治、经济、历史、地缘、民族性格等等因素,其共同的效应则不妨用霍夫曼勋爵在本世纪初发表的一段庭审判辞来归纳:“于天下万邦之中,吾国(即英国)仰赖既定之体制、价值之传承,得以越数百年而史脉不绝。”也就是说,在长期的稳定中谋求发展富强,背书了英国民族自豪感。
在中国日益深化改革开放的当今世界,包容、互鉴是主旋律。我们如何“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在正确的范围、以适当的方式借鉴英国的成功经验,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终与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共同发展,共享繁荣,这是摆在面前的大课题。
要攻克这项课题,首先离不开深入了解英、美、加、澳这些英语强国。按理说,中国是全民学英语,英语教育在中国也是一门盈利可观的大产业。可是,我们背熟“李雷和韩梅梅”,就真的读懂了西方文化吗?最新报道告诉我们,习主席在艰难困苦的早年岁月,曾想方设法借来莎士比亚名剧阅读,“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反观当下的英语教育,目标模糊,体制涣散,要么学十年都看不懂、说不出、写不来,要么就是学好了只求出国、高薪、做个财务自由的“自了汉”,哪里能做日新邦家的大文章?回想以严复为代表的那一代志在强国富民的西学领袖,通事如我,更是深感不安。
星移斗转,今天的中国凭借三十年来斐然傲世的建设成就,自然不屑“技精必强,国强必霸”的枪炮思维,而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秉持互信互利、合作共赢的方针,充分体现了大国复兴的气度。正如习主席在伦敦金融城演讲时指出的,中英两国“要坚持开放包容的心态,视彼此发展为自身机遇,继续灵活务实推进双方合作,加快各自发展战略对接,深化经贸、投资、金融、基建等各领域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共促东西方文明对话,共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促进世界文明多样化”。这番格局、境界,相比清末流行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远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人文交流”、“文明对话”对熟练掌握母语、外语,辩证理解各派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的新闻固然可以大秀特秀英国帝制的英雄美人、鲜衣怒马,但喧嚣过后,我们不能不保持冷静,正视某些领域的差距。唯有如此,才能为抓住时代机遇,拥抱“黄金时代”做好文化上最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