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盛汤、装菜、添饭,是人们餐饮时必须具备的生活器皿。从远古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不论富贵贫贱,碗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就连吃千家饭的乞丐,随身都必须备有一副碗筷。在形形色色的碗具之中,最广泛使用的是瓷碗,而最早的瓷碗可追溯到商周至春秋时期的青瓷制品,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使瓷碗成为满足大众需求的必需品。正是因为碗的作用过大,使用频率最高,所以历朝历代瓷碗的烧制数量十分庞大,工匠们在烧制各种各样的碗具时,亦赋予了它许多美丽的图案。
这件清代粉彩花卉纹碗,瓷质,口径28厘米,上阔下窄。收口,深腹,平底圈足。整件器物造型丰满古朴,宽深丰圆,端正沉稳,呈现出一种向上的张力。碗上的图案构图疏朗,线条纤细,以白釉地彩绘,碗沿内绘一圈红彩花卉纹,呈上中下三层整齐排列,红黄相间,加上白底形成三色交错,厚重雅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碗的腹部周身绘有主题纹饰:栏杆、洞石和牡丹,且色彩各不一样。栏杆只有一处两段,低矮单薄,与一旁的洞石和牡丹花极不成比例,显然只是作为牡丹主题纹饰的烘托之景,体现了场景设置主次有别的匠心意图。洞石又名太湖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的侵蚀后慢慢形成,因周身窟窿洞穴较多,故又名窟窿石,多作为假山石,用于园林布置,亦是古代花鸟画和古瓷器上常见的题材。这只碗上的太湖石遍布周身,玲珑剔透,姿态万千,与同样蔓绕周身的牡丹花相映成趣,加上栏杆、枝叶、土地和青草的点缀烘染,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
洞石在古代有“寿山”之意,牡丹、洞石呈现在一起,则有“富贵多寿”的美好寓意。工匠在绘制这些主题纹饰时,对色彩的搭配刻意而为,仅牡丹花及花蕾就有大红、大白和褐黄三种颜色,花瓣不填满色,留白边,花朵硕大写实;枝叶则蓝、绿交互,与太湖石的蓝色互相映衬,显得色彩斑斓,富贵雍容。整件器物形态舒展,牡丹枝条依碗身器形婉转延伸,叶片形似鹅掌,自然圆润,布局亦自然巧妙。纹饰主题寓意吉祥鲜明,尤其是白色的牡丹,在白釉底色上绘出,纹路清晰柔和,极富立体美感。
清代的碗,形制、釉色、纹饰十分丰富,工艺制作精巧细腻,粉彩装饰盛行于清代中期。此碗胎体精细致密,釉色晶莹透亮,釉质温润如玉,轻盈新颖。画面以简代繁,粉彩色调浓淡结合,通过没骨法彩绘晕染纹饰图案,来实现其颜色深浅的变化,鲜亮明快,生动活泼,在增添生活情趣的同时,也体现了清中期粉彩瓷器题材高雅、绘画精工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