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被人们称为“绅商”。张謇的思想、行为和开创的事业,浓缩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为我国工业、教育、社会公益、慈善等事业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他是一部史诗,一首战歌,一方基石,一股激流,激励着今天的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近日,我走进了位于海门常乐镇状元街东首的张謇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占地33亩、江南园林式的花园内。园内一株1762年种植的古银杏树直耸云天,枝繁叶茂,诉说着历史的厚重。
我在张謇与孙中山互赠的照片前驻足良久。孙中山题写了“季直先生惠存”,张謇写着:“中山总统赐存”。可见他俩的关系不一般。而另一张照片更让我肃然起敬,那是他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一张工作照。背景是滔滔长江,江畔工人正在筑堤。1926年8月1日,已感身体不适的他弓着身体,双手拄着拐杖,冒着酷暑视察工程。终因劳累过度身体不支病倒,23天后不幸病逝。他为了国计民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组栩栩如生的雕像,让我对张謇的伟大有了更深的了解。《教子拾金不昧》是张謇目睹父亲拾到他人钱包后归还失主的故事,反映了张謇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昭示当今人们家教是多么重要。《夜读三更》,定格了少年张謇刻苦学习的情景,他在42岁时高中状元。一个人的成功背后要经历无数的艰辛,给人启迪,催人奋进。《状元鬻字》,是讲他为慈善事业卖字的景象。张謇一生创办了许多慈善公益事业,同时代无人可与他比。庞大的支出使他不得不刊登卖字启事来筹措资金。他从小练书法,楷、隶、行、草兼擅,沉稳深秀,自有一种独特的挺秀之美。他从54岁起持续卖了18年字,全部用于慈善,直至死前一年。三组雕像,刻画的虽然是瞬间,但留给人们的记忆是永恒的。
张謇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全力投入实业教育救国之路。他创办了20多个企业,其中最出名的是大生纱厂和颐生酒厂。“颐生酒”在1904年获得日本大阪万国博览奖,1906年又在意大利博览会上获金奖。他还创办了370多所学校,其中有复旦公学、医学和纺织专门学校(扬州大学和南通大学前身)、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在他的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在吴淞复校。我看到馆内有一幅他在通州师范开学典礼上演讲的油画,气势宏大,感人至深。他说:“师范是教育之母”,“家可毁,不败师范”。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的话耳边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