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微信以不可阻挡之势,出现在我们眼前。
它不但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明显地改变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每日晨起,有些人等不及梳洗打扮,匆忙打开手机浏览是否有改变世界的消息。
于是乎,在路上、车上、餐桌上甚至在厕上,人们低头看消息、举手发微信已成一种新常态,以至于,一旦与网络失联,便有如丧考妣、惶惶不可终日之感。
微信也确实有益、有趣,它让身处各地的人们,心贴的更近;有些内容也让人脑洞大开、获益匪浅;更有些精短小文、笑话让人莞尔一笑、如沐春风。
原先只是文字记载的通讯录,现在已变身为形式多样的头像和难辨的真名和假名。平日里知根知底的朋友们忽然整体高大上起来,所发微信大都是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之言论,或涉政治、社会,或涉修身、养性,或涉健康、养生,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其言之凿凿由不得你不信,以至于你确信朋友圈已是“往来无白丁”。天涯海角的风吹草动,你可迅速得知。
然时日稍长,便发现有些蹊跷,数日前告诫肥肉不可碰的朋友,今又言多食肥肉的几大好处,细究之下发现:这些微信绝大部分非朋友们原创,他们只是转发、分享而已。想想也是,仅靠吃几片树叶,便可控制血糖、血压,其发现者早可领诺贝尔医学奖了。
便以“无利不起早”的小人标准,猜测这些微信的始作俑者,如何爬罗剔抉、苦思冥想让观念在我们的手机和心灵上蔓延。常常在一篇妙文的末端看到广告的狐狸尾巴,如谈雾霾危害的,接着空气净化器网店,呼吁保护母亲河,请马上购买净水器……至于那些以绝密、惊人妖言惑众的,动因往往非我等凡人所能猜测。
窃以为,微信就是一媒体,如同藏书,有好亦有坏,如何取之皆看读者,不看,有闭塞之嫌,尽信,则有愚笨之过。微信,微信,稍微的信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