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撬动大变革
在各地学校都热火朝天地“试水”数字化教材的大背景下,2012年,作为闵行区教育信息化项目试点第一校,平南小学却将教材数字化变革的重任落在了并不起眼的小学科——自然课。面对教材载体的“大变革”,为何只做“小动作”,怎么不从语、数、英三门主课上“开刀”?非议当前,学校其实早有筹谋。
变革之初,学校就意识到:数字化教材不能拍着脑门“赶马上架”,也不能一轱辘似的全面铺开,而是要找到一个稳扎的落脚点。语、数、英这三门主课虽然课时多,但却并不适用教材的数字化改造。
从课程开发角度来说,主干学科的网络资源以海量计,但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难以探摸;此外主干课程的教材开发极需课程权威专家进行全程把控,实际操作上很有难度。
放手主干课程,转投自然学科,其实学校并非担心“伤筋动骨”,而是出于学科特点考量。自然学科中的宏观、微观世界等科学现象,通过传统纸质课本已很难进行知识的有效传递,而借由数字化手段,既保证其严谨性,又可将知识点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实现双赢。
“以小学科作为支点,也能撬动教与学的大变革。”平南小学校长张小娟谈到当初的选择,显出了自信的笑容。
小课本内含大智慧
在初创原点徘徊时,学校就坚持:一本真正实用的数字化自然教材不能脱离原有课纲,而要以原有教材作为“蓝本”,进行数字化重塑。没想到这个“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创作思路正与原自然学科课本的编撰者——顾志跃教授的“教育梦”不谋而合。为此,学校专门聘请顾教授担任编写顾问,为这本“梦之书”坐镇,确保其科学性、实用性与权威性。
数字化教材,最关注的就是与视频教学模式相通,然而网络上的大部分优质资源都是英文原版。当时操刀制作的网络公司提议,不如将原版视频直接用于教学,既能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知识,还能搭上双语教学的“快车”,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顾教授和编撰教师们经反复商量后,谢绝了这个建议。为保障小学生们能在3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老师们对每一部原版视频重新编辑,并对视频进行中文配音,且将视频长度严格控制在30秒左右,便于学生快速理解知识点。
“这本薄薄的自然课本在数字化‘重生’的过程中遇过很多困难”,老师唐祁军回忆道:“不过通过智慧合力,困难都被我们逐个击破。”
小按钮派上大用场
四年级的自然课上,学生们并未翻开纸质课本,而是熟练地打开平板电脑,点击进入数字化教材,此时四个卡通图案的小按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四个小按钮在每节自然课都能派上大用场”。学生孙浩兴奋地告诉我们:“点击小问号按钮就能了解更多关键知识点,触控小三角可以播放微视频,小书本连接的是课堂练习功能,而小烧瓶,则代表微实验。”
点开“火山”一页的小烧瓶按钮,这时屏幕上弹出了一个模拟试验室界面,锥形瓶、酒精灯、实验用的化学试剂……真实实验中的用具幻化为一个个虚拟图标,而且个个制作精良。孙浩动动手指,拖拽这些图标,便在教室里使一座虚拟“火山”完成了喷发。
“通过数字化教材进行实验‘预演’后,再进到实验室进行真实实验,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更趋加强”,自然课老师丁承禹说:“有了这些小按钮,老师备课时间不仅大幅缩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被完全调动起来,在家也能预习和巩固课本知识。”
四个按钮实际上是这套教材的“灵魂”。以四年级第一册自然课数字化教材为例,小按钮涵盖了106个视频,55个练习、9个互动动画、8个学习评价单、6个课堂实验。真正做到了“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设计初衷。
平南小学校长张小娟告诉我们:“多元体验的学习,变单一的听觉学习为多感官学习,释放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边看边听边实践,学生不但体验惊喜,还提升了学习效果,自然课程里何尝不能做出一篇大文章!
新民教育中心 陈乐 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