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2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二孩”来了,家教如何补?
喻明
  喻明

  近日在地铁上看到两个有关“二孩”的场景,颇为感慨——

  奶奶领着两个小男孩上了地铁,地铁有点挤,奶奶把小的抱了起来,大的哭了,尖声叫道:“是我先说要抱的,你怎么抱他?”奶奶说:“弟弟小。”哥哥委屈地哭闹,奶奶批评他不懂事。哥哥从牙缝里挤出一句:“我希望弟弟死——”奶奶一巴掌打在哥哥嘴上:“看你还敢瞎说不?”妈妈带着姐妹俩乘地铁,妈妈坐在座位上,想让两个女儿分别坐在她的左右腿上。妹妹说啥也不让姐姐做,妈妈指责妹妹霸道,妹妹一边哭,一边狠狠地瞪姐姐,还伸手打了姐姐两下。

  我国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公布后,在生还是不生的问题上,许多人纠结在经济能力、养儿负担方面,事实上,家庭教育也是个重要课题。在独生子女家庭仍占大多数的社会结构中,有二孩的家庭属于“小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环境是“人人都有兄弟姐妹”;时下,一些孩子身处同学朋友圈里发现,“只有我有兄弟姐妹”,心理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年龄差距不大的两个孩子,彼此适应和沟通还容易些;年龄差距大的话,大孩子内心的“被剥夺”感和“被入侵”感可能会更强烈一些。因此,也就会出现十多岁的女儿以死相逼,让妈妈打掉二胎的极端例子。

  父母想要构建有两个孩子的家庭,除了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补上一堂家庭教育课。在“二孩”出生前,“大孩”处于独生子女环境中,享受着父母全部的爱和关注。随着“二孩”出生,家长会在一定时间内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二孩”身上,“大孩”可能会心理失衡,并怪罪于弟妹。因此,在“二孩”来临前,父母要做好“大孩”的教育,让他(她)明白有了弟妹就有了玩伴,就多了一个亲人,使其对弟妹的出生产生期待。

  不少父母生二孩的初衷是,“一个孩子太孤单,两个孩子更和谐”。而这和谐,通常不是天然形成的,若处理得不好,两个孩子的紧张关系反而会成为家庭负累。和谐关系需要家长去营造。比如,家长要充分发挥孩子之间的互动价值,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合作分享等,培养深厚亲情。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家庭氛围。两个孩子谁表现好,谁就应该得到表扬或奖励;谁犯了错,就应该给予批评或惩戒。不能因为年龄小或其他原因,在奖惩方面厚此薄彼。此外,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唯一”,家长没有必要对两个孩子进行刻板对比,更不能因为对比而形成对一方的偏爱和对另一方的冷落。

  落实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全社会在教育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不逊于家庭经济实力的保障,及早关注和重视教育,才能避免日后可能的遗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民生速递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互动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街拍/目击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8版:专版
12306验证码解决不了春运问题
“政治任务”
别把胡扯当真
警惕“多变蓝图”误了发展
陈道明 道个明
“二孩”来了,家教如何补?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二孩”来了,家教如何补? 2015-12-09 2 2015年12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