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西南部的奥得河畔有座小城市,人口少于山东的烟台,相当于湖南的常德,只有620万人。2016年,这座小城被评为欧洲文化名城。
慕名又慕名
2016年欧洲文化名城的荣誉吸引我慕名而去。这小城的水网有点像中国的苏州,不仅有小桥流水,还有大桥急水。不仅有铁桥、斜拉桥,而且还有供大学师生换教室上课用的吊桥。岛外有岛不稀奇,令我欣喜的是岛内还有小岛。岛是公元10世纪小城最早的发祥地。后来小城屡遭战争破坏,但我们仍能看到参天古树。
不过,更吸引我去游览的是这座小城出过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被誉为“诺奖的摇篮”,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奖、文学奖、经济学奖,应有尽有。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获奖呢?多年来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不仅如此,这小城还有一大批虽未获得诺奖,但实际上并不次于诺奖得主的哲学家、数学家、作曲家。比如第一个发现老年痴呆并把老年痴呆症以其名字命名的阿尔茨海默就曾病逝在这小城里。我这正在大踏步奔向“老痴呆”的人怎能不思念他呢?
小城名字能解疑
说了半天,还没讲出这小城的名称。这小城的名称不止一个。过去和现在都称小城为弗罗茨瓦夫,这是波兰语,天经地义,是一千年前统治这里的波希米亚公爵的名字。可是这小城一度被称为布雷斯劳,这是德语。此外,还有捷克语、拉丁语的名称。名称很多,不是译音上的差别,而是意味不同。名称多说明小城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近年来已有两千多家外国公司在小城设了分公司。他们既带口袋来,也带脑袋来。长期的文化多元为小城带来多姿多彩多诺奖。
这里的文化是不是多元?有一批不开口的“老师”会告诉你,这就是建筑物。我边走边看,只见马路两旁有普鲁士风格、奥地利风格、波希米亚风格,有哥特式、巴洛克式,有古典主义更有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美不胜收。建筑的多元,让我思考建筑物里的人的所思所想会不会也是多样?
在弗市中心广场,有家书店,我虽是波文盲,也按习惯进去逛了逛。不料从书店出来发现隔壁是卖枪支的商店,我又好奇地走了进去。见店里的手枪比我当年在淮海战场帮解放军叔叔登记战利品中的手枪花样还多。书店、枪店门连门,这算不算文武互补呢?
答案藏在大学生的数量里
人无不是学而知之。名师出高徒,上述弗市的名师几乎全是由高徒转化出来的,绝大部分诺奖得主是弗罗茨瓦夫大学培养出来的。排在创立量子力学头一名的马克斯·普朗克就是从弗罗茨瓦夫大学里脱颖而出的。
弗罗茨瓦夫大学创办于1702年,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现有43000名学生。我信步去了他们十个学院中的三个,进了他们的图书馆和阶梯教室。小小的弗市竟有30所大学,共有学生13.5万。这就是说,在校学生占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这个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学生多才是弗市诺奖多、名人多的深层次的原因。这里的人不存在“上学难”的问题。私立大学收费,国立大学免费。在弗市的大学中有国立大学11所。
“万众创新”,前提是要像弗市那样万众进大学,量中求质,从奔腾的万马中选出领先的,涌现万古流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