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夜间,路灯昏暗,道路交叉口,车流量大,车道分布不规则,往往,交通事故接二连三。
如今,夜间,道路隔离带端口,LED黄色警示灯,光线柔和又清晰,100米开外就能看见,却也不会被强光刺得睁不开眼,安全通行有保障。
余国强,市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7年里,申城马路隔离带端口的反光标识设置,一直让他念念不忘。今年,全市1401条道路、6065个道路路口隔离带的端部,都会有新增警示标识。这些反光标识,不止照亮了一个个道路岔口,也折射出职能部门是否尊重代表建议坚持依法行政,还能管窥在城市交通秩序的重建中,“精细化管理”所能提升的通行效率。
7年里,余国强曾不止一次说起他的焦虑,反光标识虽小,却也是人命关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堵”上这个安全漏洞。2014年,市交通委成为一个独立的专门机构,负责城市交通的科学管理,“反光标识”代表建议也交由这个新机构承办。继而,“反光标识”终于有了明确说法——上海先于全国制定了道路隔离带反光标识的“地方技术标准”,落实了主管部门,纳入了网格化管理。
此后,市路政局通过市交通委官网、市路政局官网、滴滴打车等平台,对“新增隔离带反光标识”的民意调查显示,70%的出租车司机表示满意,97%认为设置警示标识有必要,普遍倾向于安装LED警示柱、防撞桶和反光立柱等形式,LED黄色警示灯最受欢迎。
对司机们的感受,市人大代表余国强代表深以为然。因为吴中路500号门前马路隔离带反光标识缺失,导致事故不断,他开始关注申城马路隔离带反光标识的科学设置。此后7年里,他不但在全市各处拍摄了数百张由于反光标识缺位导致目不忍睹的事故“现场照片”,而且,每一次出国他也不忘留意拍下当地的马路隔离带反光标识,打算借鉴一下他山之石。那么,上海的马路隔离带反光标识该是什么样?余代表的看法是:要好用,也要好看,要配得上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美观、牢固、符合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就这样,市路政局试点后对新型警示标识开展调研,高度、外型、可视度和牢固度都做了优化,推出了新型LED黄色警示灯和LEC警示柱试点运用。专家论证表明,这两种警示标识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样式新颖、强度高、效果好,既符合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又能起到警示引导作用,保障行车安全。
小小反光标识,却是特大型城市公共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2015年,因为隔离带反光标识的重新设置,全市路口伤亡事故同比下降6%,七成出租车司机对新增隔离带标识表示满意。
现状,决定了一座特大型城市公共安全的“新常态”——城市安全管理是精密网络,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引发险情与事故;即使做好99.9%管理事项,若0.1%出现问题且未及时处置,就可能引发悲剧。面对如此“发生概率低、危害却极大”的新常态,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特征应是:每个管理环节,流程清晰,责任明确,隐患“零容忍”。
7年里,“隔离带反光标识”的代表建议,从最初的“留作参考”,到“计划解决”,直至“解决采纳”,余国强没有放弃,不懈努力,尽一个人大代表的本分,让这座城市更安全。
上周,《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已进入立法审议程序。在坚持依法严格管理,严格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之外,坚持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协调发展,发展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也是与“严格执法”并行不悖的立法初衷。
实现这些初衷,需要不断提升每一位交通参与者的规则意识,也需要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在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充分应用——比如,在一个个道路岔口,那些为你我照亮前程的小小反光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