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以独特方式支持丈夫
卢慕贞是一个旧式女子,虽受过教育,但文化不高,并不懂得孙中山所从事的反清革命,也就不能和丈夫夫唱妇随,但她从不阻挠丈夫的革命言行,以另外一种方式默默支持丈夫去实现伟大的革命抱负。李伯新先生在《默默支持孙中山革命的卢慕贞》一文中,给予卢慕贞很高的评价:
卢氏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女性优良美德的母亲,一手承担养育儿女的责任,又孝顺侍奉家翁家姑,照料婶母程氏生活。一个小脚女人,承担这么多的繁重家务,还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担风险。她使孙中山减少了家庭的后顾之忧,把精神集中到革命事业上。
孙中山和卢慕贞结婚后,长期在香港读书,其间他热切地关心祖国命运,宣传革命,倡导改良,课余或节假日和周末,经常往来于广州、澳门等地,和一批有救国愿望的朋友共同研究学问,寻找救国真理,探索中国的出路。而当他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决计“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在行医中积极结识一批对清政府不满的爱国青年和会党分子,一起议论时政,开始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政治活动。
1894年1月底,孙中山专程返乡,闭门十多天,草拟出建议改良政治、谋求民富国强的一封长达八千多字的信——《上李鸿章书》,又和陈少白商讨修改定稿。他在翠亨村期间,潜心谋求救国之道,根本顾不上夫妻间的儿女情长,可卢慕贞从不埋怨,在生活上给予悉心照顾,在感情上又以妻子独有的温柔去体贴。每次孙中山匆匆离别家乡,卢慕贞总是默默为他打点行装,望着丈夫远去的身影,她总是把惆怅和思念深深地埋在心中。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树起反清革命的大旗,昂首踏上了民主革命的征程。在这一漫长的革命岁月中,卢慕贞以她独特的方式给予丈夫默默的支持。可以想见,孙中山长年累月在海内外奔走革命,根本难以顾及家庭,而他的大哥孙眉又远在檀香山,姐姐也已出嫁,年迈的母亲杨太夫人身边只有大媳妇谭氏和卢慕贞为伴。在这种情况下,卢慕贞默默地承受着家庭生活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每当漂泊在外的孙中山向来自家乡的人打听家况时,他们一致称赞卢慕贞的美德。在当时,乡人谓卢慕贞“孝敬贤淑,闻于乡党”,这使得孙中山没有后顾之忧,更加全力以赴地投身革命。
1895年,孙中山和陆皓东先后在家乡石门、南蓢招募勇士,策划在广州武装起义。
同年10月26日,孙中山组织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还没有正式发动就被清政府镇压了。结果反清义士陆皓东、朱贵全等被捕后,慷慨就义;孙中山流亡日本。从此,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前后有16年之久,孙中山一直流亡在海外,为反清革命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关于卢慕贞携儿带女亡命檀香山,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个惊险的故事:广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疯狂缉捕革命党人,广州城内外及南海、番禺等各县,遍贴两广总督谭钟麟缉捕革命党人的告示,并分别悬赏花红银一千或数百元,通缉孙中山、杨衢云、郑士良等革命党首领。其中广东按察使兼管全省驿传事务衙门悬赏逃犯的告示云:“孙文即逸仙,香山县东乡翠微人,额角不宽,年约二十九岁。花红银一千元。”可孙中山已于10月27日深夜乘船逃出广州,经香山唐家湾到澳门,来不及返家向老母、妻子和儿女道别,即于 29日抵香港;11月2日因遭港英政府驱逐而离开香港前往日本。
孙中山被清政府列为叛逆的要犯,家属自然受到株连,香山知县史继泽迅即派人到翠亨村捕拿他的家人。当时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翠亨村,卢慕贞和婆婆杨太夫人闻讯手足无措,立即收拾细软,准备逃难,但一家老少究竟逃到哪里去呢?几位妇道人家一时没了主意。或许苍天保佑卢慕贞他们,清政府官署书吏将孙中山家乡翠亨村误写为翠微村。翠微村是个大乡,在翠亨村之南30公里,而翠亨当时是一个很偏僻的小村。官署书吏的一字之差,使得卢慕贞一家有时间逃过一场大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