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5: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洪深:最先创建并使用“话剧”这个名称(上)
陆其国
  ◆ 陆其国

  洪深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从中国话剧草创时期开始,洪深即进行了编剧、导演、表演全方位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他自幼酷爱文学艺术,热心于新剧活动;后又成为中国第一个专攻戏剧的留学生。学成回国后,先后实现了正规的导演制、男女合演、立体布景、灯光变换等艺术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运动的发展。

  最先创建并使用“话剧”这个词

  现代著名戏剧家洪深的学生鲁思,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1942年底,茅盾在祝贺洪深五十寿辰时回忆说,“当年他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一位同事慕名前往观看《少奶奶的扇子》,这出戏看得那位同事大为惊异,散戏时脱口说道:‘原来在京戏和文明戏之外,还有这样的戏。’”茅盾同事所说“京戏和文明戏之外”的“这样的戏”,即是指话剧。而话剧《少奶奶的扇子》的导演,正是洪深。

  洪深生于1894年,号伯骏,字潜斋,江苏武进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热心于新剧活动(那时候还没有“话剧”一词),先后编写了《卖梨人》《贫民惨剧》等反映贫民生活的剧本。1916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陶瓷工程,其时洪深尚想以实业救国来振兴中华。但他难抵戏剧魅力,在学习陶瓷工程之余,又学了文学和戏剧相关课程。渐渐地,洪深对于文学与戏剧的热情终于盖过陶瓷工程,尤其是之后发生的一件事,终于让他决定改学戏剧。那时美国正在上演根据中国故事译成英文的《王宝钏》一剧,该剧译本有损原著,洪深也觉得有伤民族自尊,他终于忍不住,于是组织演出了一台英文版话剧《木兰从军》;他集编、导、演于一身。这出戏甫一上演,即受到当地华侨和美国观众欢迎。洪深后来曾在《匆匆十年》一文中写道:“英文剧《木兰从军》在美国的成功,是使后来梅兰芳君底不用英文的中国旧戏的表演,在美国有被人欢迎的可能。”

  洪深这样说,可能是从美国观众通过《木兰从军》这出戏,得以了解中国戏剧并对之产生兴趣而言。事实上这也确实为后来梅兰芳访美演出京剧,搭建起了良好的观众平台。总之,受此鼓舞,洪深遂于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G.P.贝克教授主持的戏剧训练班,改学戏剧,他想以此唤起民族觉醒。洪深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专攻戏剧的留学生。同时他还在波士顿声音表现学校学习;又在考柏莱剧院附设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导演、舞台技术、剧场管理等课程,最终获得硕士学位。洪深于1920年毕业后,即到纽约参加职业演出。在美国期间,先后编写了《为之有实》《虹》《回去》等英语话剧。1922年春,洪深学成回国。

  洪深回国后,起初在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总管理处任职。但他酷爱戏剧的热情不减,而且目光一直关注着国内戏剧舞台,只是这样的关注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越发让他心里产生纠结和悲凉,其原因盖为当时国内戏剧舞台,除了纯娱乐以及既无艺术教益,也无思想意义,更无剧本的所谓文明戏,别无其他。

  老作家赵清阁曾回忆道,1939年,她在重庆北碚认识早年和郑正秋一起从事文明戏的老戏剧家朱双云,后者和她谈起文明戏往事,说他们那时“常常把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有‘噱头’(即趣味、逗笑)的新闻,搬上舞台;大家编凑故事,随心所欲的拼凑台词;虽然有时也想搞点思想意义,但更多的还是着眼于生意经”。

  这一现象终于被“海归”洪深打破。不破不立,洪深最先创建并使用了“话剧”这个词。马彦祥在《话剧运动的先行官——洪深》一文中写道:“‘话剧’这个名词就是由他(洪深,下同)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过去称为‘新剧’,是针对旧剧而言,而二者的区别则一是歌唱,一是说话。”既然“新剧”是说话的戏剧,称话剧无疑是实至名归。所以马文接着写道:“他(洪深)的倡议得到了戏剧界的一致公认,此后‘话剧’这一名称才逐渐通行起来。”从此,话剧作为一个恒定的戏剧形式,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正式确立。

  一封发出“异常”之声的观众来信

  中国早期话剧也称“文明新戏”或“文明戏”,又称新剧,清末民初兴起于上海。文明戏没有唱工,也没有做工,演员在台上穿着时装;演出时也不需要正式剧本,多在幕间向观众介绍剧情,演员可以在台上即兴发挥,其随意的弊端不难想见。

  接下来,洪深引领话剧进入实质性的戏剧革命:演剧要有剧本, 改变此前舞台上有男无女、男扮女妆的现象,从而给话剧艺术舞台审美开拓出一片广阔美好的前景。作为躬身实践,洪深创作出了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揭露军阀内战祸国殃民罪行的多幕剧剧本《赵阎王》。该剧主要讲述一个士兵由善变恶、内心矛盾、最后终于崩溃的复杂心理过程。由于一时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演员,洪深只能自掏腰包请了几位文明戏演员演出,他担任导演并出演赵阎王。只是其用心可嘉,效果却并不理想。

  在洪深看来,“凡一切有价值的戏剧,都是富于时代性的。换言之,戏剧必是一个时代的结晶,为一个时代的情形和环境所造成,是专对了这个时代而说话,也就是这个时代隐隐的一个小影”。《赵阎王》剧本出版时,洪深更表白道:“一部剧本有没有价值,必须问作品能不能表现作者的时代精神。”因为“一个负有文化使命的剧作家,不应该只效法‘走方郎中’,不求拨除病根,但得一时不痛就算把病医好,而应当也要负责,努力去推动促进那社会的改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23年夏天,经汪仲贤(优游)、欧阳予倩介绍,洪深进入欧阳予倩、应云卫等主持的戏剧协社,并任排演主任。戏剧协社是由一些爱好戏剧的青年学生组成的业余剧团。这年九月,戏剧协社假座坐落在上海南市陆家浜路上的中华职业学校附设的职工教育馆礼堂,公演由洪深导演、欧阳予倩创作的《泼妇》和胡适创作的《终身大事》两出戏,这也是洪深第一次给“剧协”导戏。洪深有心在此实现他的第二步戏剧改革,即让男角归男,女角归女,取消男扮女妆陈式。洪深知道应云卫、谷剑尘、陈宪谟等“剧协”骨干信奉男扮女妆,并对他们男扮女串演的演出满怀自信。

  洪深考虑到自己初来乍到,不便即刻雷厉风行冲破旧习,所以他在《泼妇》的排演中,仍取男扮女妆;排演《终身大事》时,男女角则分别让男女演员饰演;洪深请了务本女子中学的学生钱剑秋和王毓清、王毓静姐妹分别饰演三位女主角。为了让观众对两出戏有个比较,洪深“别有用心”地安排在同一场地连演这两出戏。先上演男女同演的《终身大事》;再上演男扮女妆的《泼妇》。洪深对此安排,在“剧协”作如此解释:这样能压住阵脚,观众知道好戏在后头,就不会中途退场。

  接下来发生的情况,鲁思曾撰文写道:“鸣锣开幕以后,观众先看《终身大事》,他们对台上‘男扮男角、女饰女角’这样的男女合演,感到非常自然,全都聚精会神地看,闭幕时掌声雷鸣,收到了预期的演出效果。观众们紧接着再看《泼妇》,瞧着剧中的女角全由男性扮演,尖着嗓子在舞台上扭扭捏捏地走动,前后相互对照,顿觉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装腔作势,非驴非马,十分别扭,简直令人喷饭,于是哄堂之声,此起彼落,此伏彼起,笑得演员们在台上犹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个个感到入地无门、上天无路,其窘无穷!”观众的拥护和喜好就是最好的评判,“剧协”舞台上一以贯之毫无美感可言的男扮女妆旧习,就此宣告结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连载
   第A25版:阅读
   第A26版:家装之窗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新民法谭
洪深:最先创建并使用“话剧”这个名称(上)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25洪深:最先创建并使用“话剧”这个名称(上) 2017-02-10 2 2017年02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