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寂寞苦修行
一堆0.5千克的药粉,完全通过手臂力量摇晃,制成药丸,这样的古法技艺如今已不多见了。六神丸是一个特例,自清代同治初年在上海问世以来,其始终坚持手工泛制。
微粒药丸里大有乾坤。所谓六神丸,简言之,包含了六味药。要在1粒仅3毫克重的丸药里裹进多味药材,形成质地紧密、圆整均匀、药品质量与疗效都符合国家标准的小药丸,功夫讲究就全在手上。
刚进师门时,张雄毅算得上是一个“笨学徒”。1982年,从技校毕业的张雄毅经过层层筛选考察,进入六神丸班组,掌门师傅劳三申把他叫到跟前说:“小张,进来不容易。但到了这里,学不好,还得走。”20岁的张雄毅看着师傅轻巧翻转药匾也想试试,但药匾到了他手上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根本转不起来。观察期3个月,张雄毅就学两个手势:翻、转。粗竹编成的药匾磨破多少次皮、流了多少回血,已经记不清。
为了练习手感,张雄毅回家一看到锅、盖、碗、碟,就会放入米粒操练,米都颠碎了,家人跟着吃了3个月的碎米粒。半年后,张雄毅通过考核,和师兄一起学习端药匾。经过3年的学习,他学会了各个工序的操作,学徒满师。
百年绝技得传承
现在张雄毅制出的只有3毫克多的六神丸,粒与粒之间的误差在10微克内。手工旋出直径0.8毫米小药丸,圆整度是机械化大生产远不能及的。“百年前六神丸是怎么制作的,我们现在也是怎么做。”张雄毅很为这门手艺自豪,他如今已是“六神丸”的掌门师傅。
中成药六神丸清凉解毒、消炎止痛,常用于咽喉痛、小儿热疖肿等的医治,入选我国妇儿专科用药目录。研究显示,六神丸对白血病肿瘤细胞、肝癌细胞、肺癌细胞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民间还有将六神丸化在醋里,通过外敷治疗痈疡疔疮。
张雄毅说,老祖宗把药丸定得这么小,其实很科学。“现在总说儿童药短缺,只能把成人药掰开给儿童吃,六神丸就不存在超量服用的问题,这真是老祖宗的一种智慧。”他兴奋地说。
六神丸包裹的古人智慧不止这些。“雷允上”正加紧推进六神丸的二次开发,探究它更多的适应症。因为是国家保密处方,“六神丸”的前几代师傅尽管技艺出神入化,但都鲜为人知,甚至连自家药厂的人都不知身边有这群人在做六神丸。
经典良药靠坚守
一晃30多年,张雄毅从年轻人变成老师傅,六神丸的销量也不断攀升。“销量增长,制作得连轴跟上。”张雄毅近年主动提出“扩招”徒弟。目前,他带着5名徒弟:一个“70后”、两个“80后”、两个“90后”,都是药理、药技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他们依然延续着一代代药工的“规矩”。
张雄毅对徒弟只提3点“必须”的要求:吃得起苦、经得起熬、耐得住寂寞。很朴素,却是他30多年端药匾得出的箴言。他说,将来,他也会在徒弟里选出一个接班人,成为六神丸的传承人。
原先,靠一个团队一批做9千克的药,一个月做两批,可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如今,他们一个月做六七批,依然供不应求。近10年来,六神丸的年销售额稳定在两三千万元的水平,除了国内市场,六神丸还销到了东南亚与欧美华人社区。
靠着内心的坚守,手工制作着一粒粒经典良药。张雄毅淡淡地说:“我们就是普通劳动者,守的是民族瑰宝,做的是良心药。”
通讯员 王宝龙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