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2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被围巾改变的藏地小村(下)
李玥
■ 德清(左一)和女工讨论围巾制造工艺
■ 员工在暖和的厂房里织就新鲜的人生
  ◆ 李玥

  改变很难

  当上世纪80年代的打工潮席卷大半个中国时,仁多玛还是一个遍地牛羊的藏族小村庄。很多人排着队向金钱作揖时,这里的队伍只朝向寺庙和佛堂。当地人遵照草木枯荣的历法过日子,现代化生活中的“朝九晚五”离他们很远。

  在工厂,一些工人手里的活计还未完成,撂下就出门喂牛。拾粪、挤奶、打酥油,在牧民眼里,可比织围巾重要。肉价上涨、建筑工地招工,都吸引着员工不告而别。需要加班时,有人嘟囔着“利用我们挣钱”,甩手不干。这位美国老板握着国际订单,哭笑不得。

  生活中的挑战一样让德清“头痛”。工厂里有公共厕所,员工仍习惯露天解决。即使厂里新建了淋浴房,也少有人使用。

  “处在贫困中的人很难去关注教育、卫生、秩序,只有帮牧民提升收入,生活改善了,才可以去想其他。”德清试图用商业手段为牧民带来稳定收入。

  仁多玛的CBD

  工厂位于村子西头,四间厂房顶着藏式门头,看上去和村庄里的藏族人家别无二致。车间里,牦牛绒在光柱里飞舞,纺锤像钟摆一样晃动。墙上贴着英文、藏文双语工作表格,考勤表贴在门上,所有人的手机在工作时间集中保管。除了机杼声,没人闲聊,与城市里井然有序的现代化工厂相比毫不逊色。照片上的十世班禅大师,微笑地注视着机器轰鸣的小作坊。

  几千元的月薪,让工厂变成创造财富的中心。有生意头脑的牧民把附近的民宅改建成商铺和饭馆。这些售卖生活用品的店铺,以面片汤、炒面为招牌的饭馆,汇聚成仁多玛的CBD。

  这天中午一点,工厂门口的货车被团团围住。从合作市赶来的车主打开麻袋,售卖年货。不到半小时,车上近一半货物被买走。“就这里卖得好,别的村不这样。”车主快速点着手里的钱。

  过去,仁多玛的常态和其他地方一样——一年到头,把牦牛送往屠宰场换钱,然后“消费一次、挨过一年”。

  有了稳定的收入,员工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有人在下班后悄悄躲进淋浴房冲澡。为了鼓励这些勇于尝试的人,德清立下“每位员工一周至少洗一次澡”的规矩,害羞的藏族女性不再担心丢脸。

  尊重传统文化

  辞掉工作去工地揽活的村民,常挨不过用工淡季。回归牧场的员工,总在进行牦牛交易时提醒自己犯了杀生大忌。不需要背井离乡就可以丰衣足食的安全感,让村民怀念起“靠围巾赚来的干净钱”。对于要求重新上岗的牧民来说,遵守规则变得顺理成章。但为了尊重传统文化,德清也按照藏历节日给他们放假。

  “他们在改变,我也在改变。我的女儿看起来就和这里的孩子一样,是与藏地联系最紧密的血脉。”德清放下手里的相机,脱掉靴子翻身上炕,抓起一块酥油泡进奶茶里,熟练地把糌粑捏成小块送进嘴里。她用当地土话和牧民交谈,鼓励他们把更多的藏族元素带来拍摄现场。

  牧民拉来正吃草的牦牛,码好刚割下的青稞,巴洛克风格的桌椅就摆在牛粪砌成的墙前。镜头前,降央卓玛坐在欧式椅子上逗弄小羊。她身后挂着一排牦牛绒围巾,僧袍红、苔藓黄、天空蓝,都是藏地原生的色彩。

  “这看起来真疯狂,既传统又现代。”德清不停按动快门,“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毫无违和感。”

  解放男尊女卑观念

  这个用围巾连接仁多玛和国际时尚圈的女子,也希望缩短这个小村庄与世界的距离。

  她在工厂组织“女孩之夜”,从美国请来志愿者培训英语、瑜伽和篮球。两个标准篮球架从工厂旁边的草丛里拔地而起,德清想“解放”男尊女卑观念里的藏族姑娘。

  “女孩也能打篮球?”去年夏天正式组建女子篮球队时,许多姑娘害羞地后退了好几步。在仁多玛村,“抛头露面的事只有男人能做”。

  “我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起初,降央卓玛推脱着,羞得脸红。在合作市读过中专的才让吉鼓励大家,“在城里女孩一样能打篮球”。

  刚开始训练的那几天,“好像全村的人都涌来了”,这些姑娘连投篮都不敢抬头。

  从美国来的女志愿者没有催促她们,只是在村民的围观里一个接一个投篮,旁若无人般击掌、欢呼、大笑。“后来即使人群里有人对我们指指点点,大家也放得开了。”才让吉轻轻比划了一个投篮的动作,又害羞地捂了一下嘴。

  这条围巾为仁多玛村带来世界各地的订货商、设计师和志愿者。在这高原之上,藏族女孩的羞涩渐渐褪去,她们敢用英语向客人问好,教客人享受糌粑和酥油茶搭配的藏式传统早餐,也学会了制作喷香的面包。

  更多的人,与这条围巾连接在一起。

  看到从工厂走出来的女人有很大变化,新婚的妻子央求丈夫让她去工厂上班。“她们有工作、能挣钱、会打扮、爱干净,还很勇敢。”

  “不用靠杀牛羊,靠我自己的双手就能赚钱养家。”牧民家的女儿也准备加入工厂,挣“干干净净的钱”。

  “我只是创造了一个环境,然后一切就自然发生了。”太阳落山了,德清结束了近7个小时的拍摄,向村庄走去。远处,只有这座围巾工厂灯火通明。

  摘自《中国青年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连载
   第A26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好吃周刊
   第B04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B06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被围巾改变的藏地小村(下)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26被围巾改变的藏地小村(下) 2017-02-23 2 2017年02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