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少年爬上高山
脑瘫,大多数人会顾名思义,以为是智力有问题,其实,脑瘫的全称为“大脑性瘫痪”,是因为脑发育不完全、脑损伤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脑瘫患者首先并不是智力残疾人,而是肢体残疾人,但有时也会伴有智力缺陷等问题。
正是因为脑瘫导致的智力问题,单毅恒只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再加上上肢僵硬内勾、下肢肌肉萎缩无力,过去很多年,他一直是在身体的剧烈晃动中向前迈步。幸运的是,单毅恒有个不服输的父亲:“我的儿子有什么不可以?即使抱,也要把他抱上山顶!”所以,连走路都不方便的他,爬上过天柱山,游览过从北戴河到三亚的大好河山。
康复训练发掘天赋
正是由于父亲的坚持,2015年,单毅恒参加了松江区残联与松江区体育局合作开展的“体育促进康复”项目。执教游泳40年的教练钱卫刚第一次见到单毅恒,并没想到,这个刚拿到二级残疾人证的孩子,语言能力评分65,运动能力评分40,综合得分45,抬腿跨门都要摔跟头,竟然后来发生蜕变。
起初,钱卫刚为单毅恒掰手掌,指导他做引体向上、压双腿、走路等训练,只是单纯地出于康复目的,每周一次。通过大半年训练,单毅恒的上肢活动能力大幅提高。钱卫刚想:“既然体育促进康复的效果这么好,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多?”
他开始让单毅恒接触泳池,最初,扶着他在浅水区慢慢行走,一年后,单毅恒已学会了4种游泳姿势。钱卫刚发现,单毅恒几乎是具有游泳天赋。你看他,水中如蛟龙,有不少孩子在池中训练时都会主动凑上去与他交流切磋,到了岸上,发现他的“真相”后都大吃一惊,少数甚至因为接受不了他摇摇摆摆的特殊模样而默默走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池碧水似乎是为单毅恒准备的,是最适合他赢得人生的地方。
“不可能”成为“可能”
2015年,刚接触游泳不足半年的时候,钱卫刚提议让单毅恒参加一次健全人的游泳比赛。毫无悬念,单毅恒落在最后一名。从池子里爬出来,单毅恒不太开心,单爸爸却十分感动,他记忆犹新:“现场观众全部都在为他呐喊加油,游到终点时掌声雷动。”他也鼓励儿子,毕竟他才学了半年,而且,对手都很强劲。单毅恒想了想,眼睛又亮了。
在那之后,单毅恒更加刻苦地做康复训练。今年再次参加同一项比赛,他获得了自由泳第五名和仰泳第三名,完成了战胜健全人这项“不可能的任务”。
今年4月,为迎战6月22日至26日的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单毅恒正式开始参加集训备战,每天的中午、晚上各训练一次。初出茅庐的小孩子集训两个月就想参加全国比赛,这在周围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然而,一次次艰苦的训练之后,单毅恒又实现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务”,他为上海代表队贡献了全部5枚奖牌中的4枚!而且,在自由泳、蛙泳、仰泳、蝶泳4个项目全面开花,无一落空。
两年的游泳训练,让单毅恒找到了适合的“前进”方式,也让他收获了成长。两年前那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为开朗热情、爱热闹的少年。在他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体育促进康复”的意义和魅力。
通讯员 张小小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