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团纷纷“试水”
在上海各戏曲院团中,上海越剧院是与网络平台合作最多的一家。去年底,上越在喜马拉雅FM开出官方电台后,在半年时间内推出了48期节目,至少保证每周更新一次。此外,上越还与百事通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两个视频平台合作,在百事通推出“越剧资讯包”,提供一些原来的演出资料,而在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推出的则是演出的现场直播,最多一次观众超过12万人次。上海越剧院副院长梁弘钧表示,之所以要入驻网络电台和视频平台,主要是为了扩大受众面。上海昆剧团与某视频弹幕网站的合作也正在洽谈中,上昆副团长武鹏告诉记者,不要以为现在的年轻人不会关心传统戏曲,其实,在这个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的网站,上昆的视频资料非常齐全,虽然这些上传的资料在版权上存在问题,但它证明,其实传统戏曲与年轻人之间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契合点的。
“个人”更受欢迎
相比院团的官方电台,著名戏曲演员的个人电台似乎收听量更大些,这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戏曲是角儿的艺术”这句话。除了年轻粉丝占很大比重的“瑜老板”的个人电台播放量过百万次外,上海越剧院著名徐派小生钱惠丽半年多前在喜马拉雅上推出的个人电台播放量也接近30万次。钱惠丽的这个电台包括语言类节目和唱腔类节目,每周更新三次,整个团队一共5个人,一个负责前期录音,一个负责后期制作,一个撰稿,还有一个日常维护,当然,还有主角——钱惠丽本人。而除了钱惠丽自己之外,其他人都属于“朋友帮忙”的性质。钱惠丽表示,维持这样一个个人电台要花费太多精力,所以到今年十月满一年后是否继续做尚未决定。
不必一哄而上
传统的戏曲院团、戏曲演员开始关注网络电台和视频平台是件好事。
开设一个网络电台并不是件难事,难的是如何制作出符合网络电台听众口味的节目。如果仅仅是随意地放些剧团演出的录音片断,那么意义就不大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戏曲院团入驻网络电台是件好事,但也不必一哄而上,想明白了、有条件了再干,才能“一鸣惊人”。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