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到余云在《夜光杯》上发表的文章,勾起了我对197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飘飘渺渺的回忆。这次高考的经历,堪称一次梦幻般的奇遇。
四十年前,也曾在皖南山区的练江牧场务农,还和余云大姐一起,加入了庞大的高考大军行列。
12月10日,我们凌晨三点便起床。出发时每个人随身携带从食堂里买的两个淡馒头和一瓶水,那就是我们的午餐。
一辆老旧的公交车,载着几十个怀揣梦想和希望的年轻人,披星戴月,辗转在崎岖的高山悬崖间。那时,我们似乎忘记了当时正是皖南最寒冷的冬季。在漆黑的夜色中,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考场,虽然带着疲惫,但仍激情满满地去迎接决定未来人生之路的考试。
诚如余云大姐所说的,那时,在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心里,只有一个念想,就是我要读书。无论是哪所大学,也不管是何种专业,只要有大学愿意接收,那里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当年,我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安徽师范大学俄语系,缘于中学时外语学的是俄语。迄今为止,自己也没有弄明白,复旦附中为什么会开设俄语班,而这却是我最喜欢的课程。
戏剧性的事情由此发生。
12月12日,紧张疲惫的考试结束了。按照规定,报考外语的考生第三天还要加试外语科目。但是,当天考试结束后,我接到通知,因为安徽省只有我一个人报考俄语,所以无法为我单独出考卷,我的外语考试被取消。顿时,心中满是沮丧与无奈。
戏剧性的事情再次发生在当天的深夜。
午夜时分,我被连部的电话从梦中叫醒。这电话来自省高招办,主要内容是通知我于次日清晨八点半之前赶到岩寺考场,继续参加外语考试。接完电话,我完全蒙了,不知所措。
时间紧急,不允许多想,我只能利用短暂的几小时,在昏暗的灯光下,进行简单和必要的准备。
要知道,从我们连队驻地到岩寺考场,正常情况下,开车也要近两个小时,我真不知道怎么才能赶到那里。
凌晨5点,我匆匆赶到场部,向值班人员借了一辆自行车。哪知道,刚一上车,就直接从山坡上摔了下来,原来,这辆车的车把有问题,根本不能骑。
正当我一筹莫展之时,我们农场的党委副书记老顾及时伸出了援手。他得知了我遇到的困难后,决定把场部唯一的一辆吉普车调来送我。当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更难以忘却和感动的是,驾驶员小陆从睡梦中一跃而起,来不及洗漱,就开车为我送行。
冬季的皖南山区,一路上迷雾重重,能见度不足一百米。我们的车在迷雾中缓缓前行,险象环生。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紧赶慢赶,终于在上午九点到达了考场。但即便如此,也已经过了规定入场时间。出乎我意料的是,负责监考的一位负责人早已迎候在学校门口,连连安慰我说:别急别急,你的考试资格不会被取消,你的考试时间还可以相应延长。我猜想,这一做法在我国高考的历史上可能绝无仅有。
事后我了解到,前一天,省高招办就我的考试问题召开了专题会议,决定为我单独命题,让我参加考试。
我清晰地记得,我的考卷与众不同,不是打印的标准考卷,而是临时用钢板刻写的油印卷。
结果,我如愿以偿,幸运地加入到第一批入选的大学生队伍。我的人生之路,从此改变。
时过境不迁。那年高考发生的奇遇,迄今记忆犹新,永远难忘。我还将永远铭记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我的幸运,折射出那个振奋人心的激情时代,那个时代里纯真善良的人心,还有改革开放时期社会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
追忆往昔,我想发出热切的呼唤,呼唤那充满人性光辉的民族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