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世界风靡创意钢琴,不少有作曲能力的钢琴家及作曲家,纷纷投身这股热潮,当代钢琴演奏的内涵和外沿,出现了革命性的突破:它的要旨是以作曲家的创新意识和技法(一度创作)融入舞台表演艺术(二度创作)的即兴钢琴演奏及极度音响制作,即席俘获观众的心!
三四月份仲春的樱花把西雅图先打扮成白色,又变幻成粉红色,樱花含苞、盛放、成熟、飘零……叶落归根,回归自然,这是我海外游子艺术生涯的真实写照:我的心在飘呀飘,只觉得在异国他乡是一种偶然,一种攀附、一种游荡。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在寻觅人归来处曲不终天的故土情怀。这是数十年无数个瞬间的思绪,于是借“樱”生情,写下了这首音乐瞬间即兴曲。女儿刘乔听了落泪,她说:“老爸,这里的世界不属于你,你回亚洲吧!上海在召唤你!”
但她只讲对了一半,西雅图还留下了我的天伦,在纠结的心理中,我乡情更浓,于是室内交响曲《百年上海》的构想在心中回荡,当年的《码头工人歌》(聂耳原创)和海关的时鸣钟音乐主题交织出了第一乐章序曲《外滩的回忆》,柔板《我有一段情》(上海老歌主题)是第二乐章,以上下对置的复调笔法勾勒出一对沪上情侣的喁喁私语,实则是我同上海的对话……我像当年投奔怒海的鳟鱼回游,实行向出生地的回归,向沪上的父老乡亲叩报赤子的归讯!我踏实地走进了属于我的家、我的国,不是梦中游魂,而是认祖归宗……
回到上海的工作是繁忙的:6月上旬的华师大讲座,6月中下旬的上海油雕院创意钢琴即兴演奏会,7月上旬上大音乐学院即兴钢琴演奏会和三场讲座和短训班……我开始推广我的音乐教育理念,反馈故土子弟。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通识教育,是解决学生一生成长的基础和方法论。 但我觉得,目前国内教育有个误区,就是过早地进入了专业培训,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专才与偏才的区别在于知识面的宽窄。在海外,许多名校毕业的博士硕士在普通中小学执教音乐,他们的一专多能,博学多元,形成了音乐基础教育的根本。我那位高大英俊的白内障主刀医生以及矮小幽默的家庭医生,都是哈佛毕业生,都有高级钢琴考级文凭证书。而我的十四岁外孙既是中学生乐团的黑管首席,也是爵士钢琴乐手;十岁的外孙女则已学芭蕾五年,也不受追逼地学习钢琴;他俩都是跆拳道高手……
我以为,艺术教育不是寻欢作乐,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旨在培养兴趣和鼓励自觉!给孩子们空间,焕发童心童趣,不要紧逼盯人,培养唯命是从的小大人。
回归家乡,向全社会推广自己的艺术理念,我认为这是方法论。有创造性思维的受众和新新人类,将是中国的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