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观点认为,7岁前,孩子无法形成稳定记忆。但1980年后的一系列实验表明,早在3岁前,儿童就开始记事了。婴儿时期人的记忆可以持续一天;两岁的时候可以记得一年前的事情;4岁半的孩子可详细回忆18个月前的一次迪士尼之旅;5岁半时,人可以记住80%的三岁记忆;而到了7岁半左右,童年的记忆开始逐渐消散,只能记住40%的童年生活。
“童年期失忆”
很少有成年人会记得自己幼年时期的事情,这种现象被称为“童年期失忆”(childhood amnesia),这一观点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10年提出,他认为人虽然成人无法记起童年的记忆,但这些记忆并未消失,只是被压抑了。不过,现代研究的观点则认为,由于儿童没有精密的神经结构去构建并且保留住复杂的记忆,所以我们记不起来的童年记忆实际上已经消失了。
埃默里大学心理学家贾爱强博士曾主导过一项关于儿童记忆的实验,他让一组3岁的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回忆3岁时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去动物园或参加生日聚会。当他们5到9岁的时候再回来测试他们是否还记得第一次试验中回忆的事情。5到6岁的孩子能回忆起来的比例最高,年龄越大的孩子回忆起来的越少。但是年龄越大的孩子能够记得的细节越多。
语言能力很重要
以上研究表明,儿童不是因为没有发达的记忆能力才记不住,他们同样可以创建记忆,并且能检索记忆,但很奇怪这些记忆会在7岁后快速消失。于是,研究者开始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是什么让记忆消失,而不是儿童能不能记住事情上。他们找到了一些影响因素,比如语言能力和自我意识。
研究者发现,语言能力可以影响童年记忆。一个实验小组曾采访过急症室的儿童,这些儿童并不是患上了什么大病,只是在玩耍的过程中,身体被轻微地擦伤。研究者询问了他们当时是怎么擦伤的,并记录了这些孩子们的回答。5年后,研究者们又采访了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当时能够用语言描述事情发生经过的孩子,在5年后能再次回忆起来。而那些当时不能叙述整件事情的孩子就很难回忆起来,或者干脆忘得一干二净。这项研究表明,如果早期的经验没有被翻译成语言,它们可能会丢失。从1岁到6岁,儿童从会讲一个单词到能流利说话,在语言能力上有重大突破,这时儿童的记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贾爱强博士的解释是,一段记忆若需要被长久记住,那么就一定要有丰富的细节。年龄较大的孩子语言能力更强,这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描述这段经历。小孩子缺乏强健的神经处理程序,他们的大脑就像间隙很大的漏勺,碎片化的记忆更容易丢失。而成年人的大脑则是一个制作精良的网兜,记忆碎片将不再那么容易被时光冲走。
自我意识有助记忆
与语言能力相关的还有另一项能力——自我意识。儿童大概在18个月到24个月大时,开始说“你”和“我”,表明他们已经初步形成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与别人是不同的。研究者发现在更注重自我的文化环境里(北美与欧洲地区),这些文化传统更关注儿童的个人经验、喜好和情感,而不是他们与他人的关系,或者是社会规则、行为标准,这些地区的成年人比亚洲和非洲的成年人有更早和更详细的童年记忆。如欧洲人保留最早记忆的平均年龄是3.5岁,新西兰的毛利人是2.7岁,而东亚地区的人们则是4.8岁。
毫无疑问,良好的语言和自我意识可以使记忆能力得到增强。但是此外还有哪些东西会影响到我们的童年记忆呢?
研究者注意到一个现象,人们并不会忘记童年的所有事情,比如在儿童时代,如果学会了行走、游泳和骑自行车这些动作,就不会忘记。相较而言,人们往往忘掉的是那些与长期记忆有关的情景记忆,比如过往的经历、事件,而在大脑长期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海马体。海马体位于大脑颞叶,紧密联系着大脑的边缘系统,经过过滤的信息会在海马体中暂时储存,具体的存留时间可从几分钟至几星期,而重要的感官信息会由海马体中的神经元传输到长期记忆区中。
新神经“挤走”旧记忆
为了研究神经元和遗忘之间的相关性,多伦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了一次测验。首先,把一群成年老鼠训练得对轻微的电击环境十分害怕。然后,把这些老鼠分为两波,一波放到一个可以踩车轮的环境中去,另一波不做改变。结果是,踩过车轮的老鼠很大程度上忘记了电击的恐惧,而没踩过车轮的老鼠仍对电击十分恐惧。结论是:踩车轮运动提高了神经元的活跃度,这使得那些踩过车轮的老鼠新生的神经元可能干扰了被电击的记忆。
研究者们又用幼鼠进行了一次实验,同样的实验过程,不过幼鼠还会每天进食一些减缓神经元生长速度的药物。根据第一个实验结果推测,如果记忆与神经元的生长速度有关系的话,幼鼠吞食了药物之后,随着神经元生长被抑制,它们应该会比没有服药的幼鼠记忆力更好。最后,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猜想。因此,偷走童年记忆的“真凶”很可能就是“新增的神经元”。
研究者们推测,哺乳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大脑中有两个其他动物没有的区域在不断地产生神经元,海马区的齿状回就是其中一个,新的神经元在齿状回中不断生成,这些新的神经元激烈地争夺着地盘,改变预先存在的神经元连接,建立新的神经连接,严重扰乱了储存旧记忆的大脑电路。大多数这些早期的连接最后会被“修剪掉”。导致其被毁坏,使这部分记忆被遗忘。
在人类7岁之前,这场“地盘争夺战”显得尤其激烈,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神经元的形成会放缓,大概在7岁左右,大脑的海马体实现了较稳定的神经元连接,人们开始能保存情景记忆。而那些被“剪掉”的记忆,将无法再恢复。
童年的记忆有用吗?
如果没有这样灵活可塑的大脑,年幼的孩子将没法展示惊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所以说,那些消失掉的记忆并不是完全没用的。
由于神经元在不断新增,防止一些已经存在的记忆被遗忘是不太可能的,我们也许会不可避免地失去大部分童年记忆。但有失就会有得,童年早期事件的记忆或许消失了,但是对人们理解和感知这个世界、感知周围的人,以及认识自己的影响一直存留着。
选自《大众科学》2017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