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明,市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在2014年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领衔联名138位代表倡议移风易俗春节不放烟花爆竹,继而提出立法案,推动申城外环线内“零燃放”。
刘正东,市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因为他的代表建议,2009年申城土地出让金纳入预算监督,进而推动“全口径预算监督”。
爱新觉罗·德甄,市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深入社区听取选民意见并向市人代会反馈,由此拉开申城“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治理大幕。
在申城,这些名字,因为责任而闪亮。今天上午,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800多位代表将要开启履职新征程。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要把到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奋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使全市人民享有共同富裕、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新一届市人大代表,责任重大。未来五年,地方立法,持续提升“制度供给”的效力和效率,众望所归。人大代表,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提出高质量立法案,更是职责所在。
曾经,人大代表被当成“社会荣誉”,这实在是误读。依据《代表法》,人大代表是法定职务;人大代表履职也并非参政议政,而是依法行使表决权和决定权。这当中,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和代表建议,就是执行代表职务,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份工作,不止限于一年一度的人代会期间,而是“365天全职”,要把人大代表这份工作做好,不容易。
在其位,谋其政——既然是职务行为,就须有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人大代表的能力和素质体现到议案上,在于就事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不仅要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眼光,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思路。众所周知,在我国,人大代表多属兼职,每位代表承担双重乃至多重职责。因此,做一名称职的人大代表,恪尽职守,自然要付出更多努力。过去五年,市十四届人大代表提出111件代表议案、4034件代表建议、107份代表专题调研报告,助力依法治市,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是职务行为,能否有效履职,也就少不了必要的保障。近年来,申城运用“互联网+”,为代表履职提供技术支撑。早在2010年,每位上海市人大代表都可通过代表网在线提交书面意见,这种便捷自然有利于“即时履职”。同时,上海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网络直通车”,与网友“面对面”在线交流,也早已不是新闻。
今天,“互联网+”不仅为代表履职提供崭新的“交互工具”,也带来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其间的创新思维、包容思维、开放思维、精准思维,都为代表履职展现了全新视野。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不仅要在立法、监督、选举等诸多职能行使中努力发挥“互联网+”的独特优势,打造开放的共享空间,提高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的信息化水平;而且,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人大代表履职适应“互联网+”,也需要人大提供更多技术支持。所有的技术应用,都基于一个共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首先是民意表达机构。
今天,提升代表运用互联网履职的整体能力,可以达到怎样的预期目标?
其一,人大代表通过网络与公众建立及时交流的渠道,广泛收集公众的意见建议。
其二,人大代表通过网络扩大与公众的联系面,再通过法定途径向人大反映民情民意,主动参与人大常委会的立法监督,积极回应公众诉求,定期向选民述职,接受选民监督。
其三,引导网上话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善于运用网络与网民保持良性互动,主动设定话题,引导网络舆论,对非理性、情绪化的话题及时释放主流话语的正能量,消除消极后果。
更重要的是,对网络上相对集中的公众呼声,善于运用代表建议和代表议案等法定途径予以反映,并跟踪监督,推动问题解决,有效回应公众关切,让制度供给与需求相匹配。
实现这些目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为人大代表提供便捷网络平台,就是推动闭会期间代表履职的有效途径,缩短代表与选民、代表与人大常委会、代表与“一府两院”之间的距离,更利于支持代表履职。与责任相匹配的履职技能,与履职相匹配的技术支持,将让新一届人大代表胜任愉快。
多年前,人们曾热衷于“议案大王”“书面意见大王”“一号议案”,如今,这些都成了“过去时”,就好比行政官员眼里不能再只有GDP。全社会的法治素养都在进步,对人大代表更高质量的履职,也是一种利好——期待,新的五年,更多的名字因为责任而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