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品牌而非吃品牌
万大宁委员认为,应该以创新举措来推动品牌建设,在品牌创新的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都要理清自己的方位,审时度势,以新的制度供给来推动品牌建设。“创新是生产发展的推动力,对品牌建设来说也是如此,应该以创新来推动品牌建设。”万大宁委员表示,品牌创新应该有实质内容,“不是搭上互联网,搭上风投就是创新,创新的结果必须要满足社会公共利益。主要体现在创新结果的稳定性,成果的多样性、高效性,甚至包括创新成果的道德性。品牌创新的成果必须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万大宁委员指出,作为品牌建设的引领者,政府应该紧盯环境,以优化环境为己任,依据城市发展定位和具体品牌战略来制定相关的公开、公平、透明的公共政策。作为品牌创建的主导者,企业应该紧盯着变化看。企业要做品牌,而不要吃品牌,要不断提升品牌内质。
知识产权是品牌“命门”
“对品牌发展来说,公平的法制环境是重中之重。”在曹艳春委员看来,对一些创新业态、创意产品来说,知识产权是它们的“命门”,因此,上海必须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先行先试,以此来为打响品牌保驾护航。
曹艳春委员认为,一个城市有了品牌就有了竞争力、生命力,人们记住一个地方,往往是通过当地的品牌。曹艳春呼吁市民能从自身做起,不买假货,拒绝假货,为尊重知识产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展示个性化城市风景
厉震林委员说:“上海文化底蕴丰厚,在打造上海文化品牌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过,上海却没有发挥出优势。”他表示,打造国际文化总部集聚区品牌效应会很大,上海可以积聚各种资源打造“人才品牌、思想品牌、理念品牌、模式品牌”,把上海的力量和上海的精神传播到国外去。
“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大品牌林立,但在这条大道的小马路上,却有很多个性的设计师品牌;在纽约的第五大道,95%的服装制造业都在这里发生。在大都市的黄金地段,保留设计师的个性品牌,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它是城市有温度的表现,也更是城市的风景线。”潘瑾委员建议,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设计为引领,以消费者差异化为导向,来提升上海设计师品牌的个性。“上海的生活成本很高,这对设计师来说也是一项考验,希望政府能多提供资源,让个性化的品牌和店铺能够成为上海的一道风景线。”
刘幸偕委员认为,上海制造的关键是企业创新,希望政府和社会助力企业科技创新,通过人才制度、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解除企业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