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在中国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在韩国,清明仅仅是一个节气,与中国清明节类似的节日是寒食节。寒食节是自冬至起第105天,在清明这一天前后,有时也会与清明重合,在寒食节这一天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寒食节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的故事。关于寒食节来历,韩国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的“改火之制”。古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生命,而生命经过岁月的轮回都将消逝,火也是如此。因此每年要止息一次,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在改火的时候,各家都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韩国是从高丽时代起将寒食作为重要节日的。在寒食这天,王室都会在王陵和宗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同时还让官吏放假三天。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当代韩国,寒食节的节日氛围逐渐淡化,但扫墓祭祖这项传统风俗依然被保留了下来。
在饮食方面,韩国人会在寒食节前一天提前准备好凉拌的豆芽等凉菜和其他冷食,还有“寒食面”作为这一天的食物。另外,随着天气渐暖,野地里开始长满艾蒿,艾蒿做成的年糕(或糥米团)也越发成为寒食节里不可或缺的一道食物。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吃寒食的习惯也不像以前那样被严格遵守了。
此外,在寒食节这天,韩国民众还会在寺庙周围种树。后来,每年的4月5日被定为韩国的植树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民众传统思维的转变,如今有越来越多更加科学和环保的丧葬方式不断涌现。
统计资料显示,1994年韩国火葬率仅有20.5%,2016年火葬率则增加到了82.7%。随着火葬日益普遍,韩国的奉安堂(骨灰堂)或树葬等自然葬的方式和设施也日趋多样化,而且这些设施正在从为死者服务的空间朝着更加关怀在世者的方向转变。
当下,咖啡屋、书房式的奉安堂正在韩国走红。用一本书来描述故人的一生,每位故人提供两本书式的收纳盒,一个是骨灰盒,另一个是遗物盒。遗物盒内盛着故人的照片、遗物以及写有故人生前留下的字迹等等。
另外,树葬、花草葬、岩石葬等自然葬方式现在也受到越来越多韩国民众的欢迎。据2014年高丽大学产学研究团队调查,韩国人最青睐的埋葬方式是树葬,其次是在奉安堂存放骨灰。韩国的自然葬设施也由2011年的37处增加到当前的106处。 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