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信仰的召唤,让英雄的精神世代相传。清明节让我们走进龙华烈士纪念馆——~~~
信仰的召唤,让英雄的精神世代相传。清明节让我们走进龙华烈士纪念馆——~~~
     
2018年04月0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仰的召唤,让英雄的精神世代相传。清明节让我们走进龙华烈士纪念馆——
缅怀革命先烈 寻找红色足迹
方翔
■ 李汉俊
■ 俞秀松
■ 蔡和森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首席记者 方翔

  如果生命是以理想来度衡

  那么他们正是用自己鲜红的血,

  染成了路,

  引导后来者向前行。

  ——摘自龙华烈士纪念馆多媒体剧《血染桃花红满天》

  编者按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几乎所有上海人都因为这首诗知道了龙华。革命先烈铸就上海英雄之城的品格,今天我们缅怀他们,就是要传承其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这个清明小长假中,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龙华烈士纪念馆,去寻找先烈们的红色足迹。

  (我们)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蔡和森 1920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毛泽东在词《沁园春·长沙》中,对其青少年时代的回忆。蔡和森正是“挥斥方遒”者之一。这位毛泽东的同乡挚友最早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

  1895年3月,蔡和森出生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一个小官员家里。因其父退职,全家从上海迁至湖南老家。迫于生活压力,他的母亲把13岁的蔡和森送到辣酱厂当学徒。3年学徒期满后,蔡和森立志读书,进入永丰国民小学读三年级,用了一个学期就越级考入双峰高等小学。从青少年时代起,蔡和森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为己任,积极探求救国救民之真理。

  1920年8月,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写信给毛泽东指出:“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毛泽东回信说:“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1920年9月,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又明确提出:“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1921年10月,蔡和森因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斗争被法国政府强行遣送回国。同年底,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共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成为党早期重要的理论家和宣传家。1922年6月,他出席党的二大,参与起草二大宣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2年9月,由蔡和森主编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在上海创刊,这也是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向导》得到广大读者好评,被称为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是民众政治生活中的“寒暑表”,是中华民族的“福音”,是四万万苦难同胞的“向导”。

  1923年,蔡和森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讲社会发展史。1925年5月,上海爆发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蔡和森是这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以《向导》为阵地,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策略主张,指导了运动的深入发展,充分展现了领导群众斗争的卓越才能。

  1931年6月10日,蔡和森在参加会议时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牺牲,年仅36岁。

  我的志愿是要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的人。

  ——俞秀松 1919年

  历史学家史景迁在研究中国大革命时发现一个特征:许多革命者明知政治活动充满危险却义无反顾,明知希望没有结果仍一如既往。俞秀松,就是这样一位勇者。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以此来形容俞秀松的一生,恰如其分。他在中共创建时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成立中共早期组织,他有份;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有功;促成马恩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出版,他有胆有识。他参与创办的外国语学社,是党培养干部的摇篮,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等时代精英曾在此学习。

  1920年3月,俞秀松到上海,进厚生铁厂工作。受陈独秀、陈望道等影响,俞秀松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是解放人类的唯一道路。他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1920年8月成为共产党员。因为年纪小,陈独秀安排他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

  “在我们馆中,有一张1920年俞秀松、罗亦农等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部分团员的合影。其中后排中是俞秀松、前排左一是罗亦农。”沈申甬说,“更为珍贵的一件有关俞秀松的文物是《俞秀松日记》。”

  据沈申甬介绍,这本日记详实描述了1920年6月、7月俞秀松在上海期间深入工厂,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与工人打成一片的情况;还特别提到了当时陈望道翻译完《共产党宣言》后,是由他送到陈独秀寓所的。

  龙华烈士纪念馆总设计师、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胡晓云表示,由于《俞秀松日记》是一件一级文物,如果采用传统的恒温恒湿的展柜予以展出,只能静态呈现日记中的某一页,隔绝了观众翻阅日记的可能性,“为了详实反映日记内容,本次展览特意选用了带有视频播放功能的恒温恒湿柜,不仅对日记本身作了全面展示,更将日记上的重要情节以视频的方式进行展播,让观众能更详细地了解其中的内容。”

  俞秀松于1939年2月在异国他乡含冤告别亲人。

  我们要使中国底混乱赶快终止,自然非努力使中国赶上社会主义的路上不可了。中国底同胞!努力吧!

  ——李汉俊 1922年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李汉俊兄长寓所召开。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曾经说过:“李汉俊是我的马列主义学说的老师。”

  1919年9月,李汉俊把日本学者山川菊荣撰写的肯定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历史意义的《世界思潮之方向》一文翻译成中文,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连载。受文章的感染,李汉俊还撰写了“译后附志”,指出我国应该建立俄国式的“民党”“革命党”,中国的革命者应该到知识分子、工人中去。面对蓬勃的社会主义革命,李汉俊还提出:“我们中国怎么样?——中国决不在世界外,也不能在世界外。”可见,这时的李汉俊已经明确提出了建党思想。

  据龙华烈士纪念馆陈列部负责人沈申甬介绍,李汉俊20多岁就通晓英、法、德、日四国语言,并潜心攻读马克思学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初创时期,他在进步刊物《星期评论》上,发表和翻译了一大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首次提出阶级论;他与陈独秀等发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传播革命真理不遗余力;他帮助校正最早出版的马恩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奉献才华。

  龙华烈士纪念馆藏有1919年李汉俊与家人在上海的合影等珍贵照片,还有李汉俊参与创办的《劳动界》创刊号,这本杂志也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向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通俗刊物。

  1925年秋,为加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工作,陈独秀致函李汉俊,请他到上海大学执教。1926年春,李汉俊到上海大学社会系主讲“唯物史观”。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党中央把两湖地区作为工作重点,李汉俊又回到了武汉这片热土。

  1927年,李汉俊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同年遭桂系军阀逮捕杀害。“在我们纪念馆中,还有一件1927年李汉俊在武汉迎接北伐军时用过的皮护腿。”沈申甬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人物/新民环球
缅怀革命先烈 寻找红色足迹
清明时节慰英灵
新民晚报要闻A04缅怀革命先烈 寻找红色足迹 2018-04-05 2 2018年04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