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4月2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略谈机器人的文学写作
王纪人
扫一扫请关注 “新民艺评”
  ◆ 王纪人

  记得“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是20年以前的事了,没料到前年它的同类“阿尔法狗”又一举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已经有人预言,接下来机器人将战胜中国象棋冠军。看来人类在棋类领域已经沦陷给人类自己制造的机器人,将是指日可待的事了。虽然我非棋界人类,但也有相煎何太急的感叹了。 

  至于在写作领域,人工智能界也早已向人类发起了挑战。新闻是机器人最早染指的写作行业,这在美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在文学界,俄罗斯的人工智能似乎更占先机。早在2008年,有史以来第一部机器人写的长篇小说《真爱》出版。主人公借自《安娜·卡列尼娜》里面的安娜、沃伦斯基、列文、吉蒂,情节来自17本经典小说中抽取的情节库,行文风格则模仿村上春树。据说PC Writer2008先生只花了三天就写完了这部320页的小说,出版社按畅销书印数印了10万本。不知如今卖完没有?

  不仅是小说家,人类诗人同样受到了挑战,而且这一回就发生在我们家门口。去年5月,微软“少女诗人”小冰在中国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阳光失去了玻璃窗》。有关方面很造势了一番:小冰作为“一个具有少女情怀的诗人”,仅用了100小时,学习了1920年以来中国519位诗人的几万首现代诗,训练超过了10000次,创作了70928首,出版方从中选出了139首。如人类也如此这般,约需100年云云。人类诗人的生产速度当然比不上机器诗人,以《全唐诗》为例,其中收了2529位唐代诗人的诗作42863首,比小冰几天的产量还少了两万多首。

  然而,文学作品可不是爆米花,不能以产出的数量和速度取胜。机器人写作要赢得人类读者的青睐,光靠噱头也是不够的,还得货真价实才行。有几篇小冰的代表作被特别提到,其中题为《世界悲剧的角色》一首是:“我负了爱我自己的生物/我却温了你的眼睛/我生了时代的心/我将说我的眼泪。”这诗一共才四句,却没有一句是通的,可谓句句“智商欠费”。有人批评“小冰成功地学会了新诗的糟粕,写的都是滥调”。我认为它还谈不上“学会”,哪怕是糟粕或滥调。推介方要么是急于求成,要么是根本缺乏何谓诗的判断力。

  我不清楚小冰是否通过图灵测试,因为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报道。所谓图灵测试,即把机器与人隔开后,如果有30%以上的机器行为被误认为是人而不是机器所为,则机器应被视为拥有人的智能。小冰的诗作水平估计难以通过这个测试。在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上出现的人形机器人薇薇,据说是通过了图灵测试的,达到了31%。薇薇以创作古诗见长,有的诗据说连唐诗专家也人、机莫辨了。有首题为《磬》的诗这样写道:“蓝田泾水绕灜洲/万里沧波一钓舟/此去不知人在否/白云深处有仙楼”。首句陕西的蓝田、泾水与远在东海的灜洲,在地理位置上是不匹配的,根本“绕”不过去。“白云深处有仙楼”,明显是杜牧《山行》末句“白云深处有人家”的移花接木。整首在诗意上与《山行》相较有天壤之别,但比小冰的诗作还是略胜一筹。然而薇薇的不少诗仍然被指出不通、不顺、陈旧、突兀、出律、无新意等。按照我的看法,图灵测试对评委是有专业修养方面的要求的。如果测试机器人在文学写作方面是否具备人的智能,那么评委不仅要有不低于常人的智商,还要有文学方面的专业水准,至少是读过不少诗文的文学读者。否则即使他是程序员之类,也是缺少发言权的。

  目前机器人写作在小说、剧本方面的水准也大抵如此。美国纽约伦斯勒学院头脑和机器实验室开发的小说创作软件“布鲁斯特”,用15秒就可以写出一篇短篇小说,但“所有作品都大同小异”。纽约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开发的神经网络本杰明,虽已写出电影剧本,但舆论对它的评价却是:“编剧能力实在堪忧”,剧本中的语言可以说是“正确而又不知所云”,其中就有“他坐在恒星里,也坐在地板上”这样莫名其妙的话。这句由机器人说出的话,大体上可以代表目前人工智能的文学写作达到的水准和困境,也包括它们的努力。

  从事不同行业的人往往有不同的梦想,计算机科学家们的梦想就是让电脑代替人脑,让机器替代人工。这个梦想在一些领域已经成为现实,并且以超常的速度扩大着它的成果。我本人对此持乐观其成的积极态度,并期待某一天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的创作、鉴赏和批评活动中占一席之地。根据有关统计,全球有一半人工智能专家认为,2040年前将研制出人类级别的机器智能。这就意味着,还有22年智能机器将代替人类做一切事,甚至做人类未及做的事。但对此我还是有所保留的,我倒不是担心它如果真的代替了人类,那人类岂非个个成了游手好闲之徒?我也丝毫不担心人工智能一旦涉及创作,个个都成了大文豪,将来包揽了诺贝尔文学奖、雨果奖和茅盾文学奖。人工智能虽然早已涉足文学创作,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位机器人写手已经赶上人类的三流作家。所以人类作家迄今为止也没有哪位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乃至不得不宣布封笔。

  人工智能写作无非是一种依赖数据库的写作,通过海量阅读,识别文学大家经典作品的高频语词或情节的基本构成和性格类型,按照一定的指令,自动生成诗歌、小说或剧本。数字优势、机械技能和文字模块是三大法宝。近几年来,人工智能专家又力图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原理,来模仿人脑思维模式。由于人类对自身思维和心理活动的认知还存在许多盲点,所以这种仿制将困难重重。关键还在于,机器人目前不具备人类的生物学基础,它可能拥有人类的智商,却难以获得人类的情商。而文学却是情感的、直觉的、基于个人生存经验的灵感式的写作。机器人仅靠情感表达的词语集成,充其量也只能作字面上的模仿,而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不可能有浑然天成的独创。

  先生和女士:路漫漫其修远兮,汝将上下而求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话题/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阅读/连载
   第A14版:金融城
   第A15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A16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家庭理财·广告
   第A18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第A20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际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家装专版
略谈机器人的文学写作
一醉难了
培养“现代钟馗”才能把“大仙”一网打尽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A19略谈机器人的文学写作 2018-04-28 2 2018年04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