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崇明,想起的多半是崇明味:老白酒的甘甜、崇明糕的绵糯、崇明蟹的肥美……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在那个有着一千三百多年漫长历史的岛上,还有着源远流长的崇明音——崇明山歌。它已被列为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可是饱含民间智慧的岛上宝藏。
山歌,是民歌体裁之一,多半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是人们在行路、放牧、砍柴等劳作时哼唱解闷的歌。“岛”上怎会有“山歌”呢?原来,崇明岛处于江海之交,四面环海,与大陆交通不便,加上长江水缓急多变、沙洲涨坍无常,岛上居民只能依靠围垦种植、捕鱼煮盐为生,生活颇为艰难。岛上居民要倾诉、宣泄劳作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便孕育出了口头即兴创作、生动展现岛上生活的崇明山歌。
保留着浓厚古老吴语的崇明山歌,是发自肺腑的中国好山歌。其情真切,都是岛上居民出于实际需要创作的,真情实感,毫无矫揉造作。其景深广,用丰富的内容记录着岛上生活的不同面貌:从棉花、纺纱等歌谣,听得出崇明家纺业的曾经兴旺;从捕鱼行船歌谣里,听得出靠海为生的不易与乐观;从稻作荡滩歌谣里,听得出崇明岛由小到大逐步积涨的镜头画面。其调多变,崇明山歌的曲调有“四句头山歌”、“对花调”、“倚栏杆调”、“采茶调”、“东沙调”、“牌名调”、“喊牛调”、“白鱼号子”、“香袋调”等三十多种。
千百年来,由崇明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崇明山歌,不仅是崇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民间文艺宝库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