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学说是在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一书所奠定的基础上建立的关于生物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收集了大量动植物演变和发展的资料,指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也就是遗传、变异和选择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达尔文进化学说自问世以来,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被误解、被歪曲、被篡改、被滥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谬误:只有最强大的、最聪明的才能生存下去,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按这一规律编排的。有些心怀叵测的人则把这一“规律”作为“弱肉强食”的法律依据,作为侵犯人类尊严乃至杀害“无价值生命”的理论根据,而且振振有词地把矛头指向达尔文。人们于是猛醒过来:达尔文并没有说过“强者生存”,而是说“最有适应能力者”能生存下来;甚至有人指出,很可能是最早的译者太马虎,把“最能适应者”译成了“最强者”。
只有读通了进化论,才能正确解释生物界与进化论有关的现象。比如猎豹是动物界跑得最快的动物,虽然有强大的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在支持其高速奔跑的无氧运动,但它们的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呼吸系统跟不上节奏,及时排热能力也存在问题,因此不能长时间坚持这种高速度。如果猎豹不能在一分钟内抓到猎物,它们必须考虑放弃。弄到后来,猎豹慢慢被列入濒危动物。
遗传、变异和选择三者的综合作用其实很重要。很多人认为熊猫是食草动物,这是一个大误解:大熊猫犬牙锋利,消化道纯粹是食肉动物型。食草动物的消化道都很长(因植物纤维难以消化,比如羊肠的长度是自身体长的25倍),而大熊猫的肠道长度只有体长的4至6倍。800万年前,熊猫的个子其实只有狐狸那么大,由于冰川期的到来,它们和其他食肉动物一起被寒冷逼到了一片很小的地方,在生存斗争中,熊猫选择了“吃素”。后来冰川退去,熊猫发展成大个子,只有不断地吃下大量竹子,才能维持能量需要。有时碰到营养吸收率特别低的时候,熊猫也会吃竹鼠、羊肉、鸟肉,甚至会进村偷袭山羊和绵羊。
再来看看人类吧,节食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生存因素,尤其在食物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居住在亚利桑那州西拉河及索尔特河流域的北美印第安人皮马人能节食很长时间,没有一个种族能与之相比,因为皮马人细胞中的胰岛素受体很少,人体组织中糖的利用容易发生障碍,皮马人的节食能力很好地体现了人的适应性与生存能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