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汶川十年 大爱永存
     
本版列表新闻
~~~“5·12”汶川大地震 十周年之际重访都江堰
     
2018年05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湾长虹飞架 岷江浦江相连
“5·12”汶川大地震 十周年之际重访都江堰
方翔
■ 上海投资4.1亿元建起都江堰市医疗中心
■ 都江堰市社会综合福利院的老人说,不能忘了最困难时上海伸出的援助之手
■ 光明团结小学的落成让孩子们觉得一切都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本版摄影 蔡黄浩
手机扫一扫 走近三位都江堰人
  首席记者 方翔

  两千多年前,蜀郡守李冰率众修建了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原本水旱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

  十年前的5月12日,一场特大地震使都江堰市城镇住房严重受损,共有10余万个家庭、30余万人的住房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物华天宝、山清水秀的小城,在短短的80秒地震后,变得满目疮痍、伤痕累累。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大力援助,上海作为对口支援城市也作出了努力,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十分迅速。今天,都江堰市走过灾难、涅槃重生,市民悠闲生活,街头游人如织,人们在这里都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岷江黄浦江水水相连,上海都江堰心心相印”,十年,不单纯是数字的增加,更是一个城市的转折与兴盛。

  一座山,一湾水,一道堰。千年的岷江水从都江堰流过,“拜水都江堰”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在都江堰市中心有李冰父子的雕像,两千多年前父子俩的坚守,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温情常在 大爱无疆

  雕像不远的地方,是在“5·12”特大地震之后新建造的都江堰光明团结小学。

  都江堰团结小学的前身是回民学堂,1953年改由政府主办后,更名为团结小学,寓意回汉大团结。2008年5月12日,灾难降临。幸运的是,除了个别学生受轻伤,全校师生安然无恙。两栋教学楼中的一栋被判断为危楼。2008年7月3日,来自上海的光明食品集团捐资2千余万元修建的光明团结小学项目正式启动,全新的光明团结小学选址于原李冰中学校址。工程于当年8月正式动工,2009年8月全面竣工,9月1日投入使用。

  “我们这段时间正在举行‘感恩十年’的征文活动,希望那些经历过地震灾难的师生,能够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时刻,回忆起当年来自上海的鼎力援助。”都江堰团结小学校长王芳说,“其实我也是在新校区成立之后来到这里担任校长的,我能深刻感受到十年前的那场灾难对于人们的伤害,因此我们不希望这个‘伤疤’被再次揭开,我们更加希望人们能够对于未来生活充满期待。”

  现就读于长春师范大学的胡茗玥,十年前还是团结小学里的低年级学生,“十年前,上学时要穿过拥挤的巷子,操场是坑坑洼洼的黄土地,还不知有一种东西叫塑胶跑道。2008年5月12日就这样突然而至。” 

  “那一天死亡擦肩而过,家乡满目疮痍,老教室成了回忆。但也是在那之后,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何谓人间大爱,灾后重建紧锣密鼓,城市丑陋的伤疤被快速填补,我们也在板房学校里正式复课。”胡茗玥特别提到,“光明团结小学”开学典礼上,她搀扶着秦怡奶奶,听着她温和的鼓励,小小年纪的我也觉得一切都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连小学也有了新的名字——光明团结小学,“由上海这个千里之外的城市点亮的光,消除了地震的阴霾,照亮了幸存下来孩子的未来。山高水长却有人相伴。”

  十年前,地震成了一个节点,跨过这个节点,人们更明白生命的意义,重创后的城市被赋予了更坚韧的脊骨。十年后再回首,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温情常在,大爱无疆。

  王芳校长今年4月底特别来到上海汇报光明团结小学的有关情况,“现在光明集团的是明芳董事长,曾是上海援建指挥部副总指挥,他在援建工作中的许多事迹,至今都江堰人民都记得,这次向他汇报工作,他明确提出光明团结小学的援建工作要继续下去,十年的奖励基金即将结束,光明集团将继续长期设立‘光明奖’,对优秀师生予以奖励;同时,用3年时间,分批组织老师到上海学习考察。”

  今天,光明团结小学成了社会、家长、领导口中的区域名校,都江堰教育的一张名片。“作为光明集团的一分子,我们感恩奋进,在‘以团队的方式站立,每个人开出一朵花来’的校园精神和价值理念指引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团结协作、厚德向上、博学睿思和阳光大气的‘幸福光明团小人’。”王芳校长说。

  捐棵“绿树” 撑片“蓝天”

  都江堰市社会综合福利院原址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所有建筑及福利康复、办公设施设备严重损毁,福利院各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新建都江堰市社会综合福利院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由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共同捐资修建。

  “我们至今还记得时任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总指挥薛潮说过,科学援建、优质援建、务实援建的核心,就是把党的温暖送到老百姓的手里、家里、心里,为灾区人民送来上海人民的温暖与关爱。”用都江堰市社会综合福利院院长刘萍霞的话说,对于福利院,薛总更像是一个细心照料孩子的母亲,从融资、选址、规划、具体设计方面都亲力亲为,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以老人需求为导向,在院内设施,老人房间设计布局等方面都考虑得细致入微。在福利院落成之际,薛潮提出“捐一棵绿树,撑一片蓝天”,号召为福利院捐种绿树,让福利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还号召上海新闻出版界为福利院捐赠图书,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2010年4月25日,在福利院成立“上海书屋”。

  据刘萍霞介绍,当年在上海援建指挥部的协调下,福利院职工分别赴成都、上海等地培训。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在福利院管理、为老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脱岗培训,提高了职工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现在我们福利院的员工中,虽然年轻人非常多,但是他们的工作热情都非常高涨,为福利院发展带来了朝气。”

  “我住福利院20多年了,从来没有想过会住进条件这么好的福利院!”冯桂英老人是一名孤老,今年已94岁高龄,地震前,住在原都江堰市社会福利院。地震后,福利院房屋受到严重的损毁,老人们只能借住在成都市第二社会福利院避难。仅仅借住了1年时间,一座崭新的福利院奇迹般地呈现在眼前,“这里各方面都很好,住的地方宽敞又舒适,护理员服务热情周到,院内是鸟语花香,真的非常感谢共产党,感谢上海人民……”

  如今,在散步时只要遇到了前来咨询的老人,冯桂英老人总会自愿充当临时接待员带他们参观。见到上海来的记者,第一句就问“薛总来了吗?”在冯桂英老人的床头放着一只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是上海志愿者赠送给她的,冯桂英老人悉心照顾着“小海宝”,连标签都舍不得撕,“我们不能忘了上海的恩情,不能忘了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上海人民伸出的援助之手。”

  平凡医者 镌写大爱

  “在都江堰,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说,看病要到上海援建的医院。”都江堰市人民医院(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执行院长于洪涛说,今年四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走进都江堰进行专家义诊,为三百多位当地居民解答健康疑难问题。义诊结束后,专家们还到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病区进行了疑难病例查房。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专家通过报告的方式,与都江堰卫计局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内容涉及医院管理经验,医学知识以及医院文化建设理念。当年深入一线援建的瑞金医院业务副院长陈尔真、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瞿洪平、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邓羽霄等为大家分享许多生动的故事。

  在震后几年间,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就从一个二甲医院升级为三乙医院,医院去年加入全国首个血液专科医联体——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病医疗联合体,成为四川省内唯一一家加入该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的医疗机构。

  在于洪涛看来,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是全国三大血液病中心之一,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成为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病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后,都江堰市及周边地区血液病患者都将得到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同样的治疗方案,享受到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研究所的优质医疗服务。“成为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病医疗联合单位之后,上海瑞金医院会定期安排专家来我们医院坐诊。我们医院也会派医生、护士到瑞金医院血液科进修学习,我们还建立了远程协作,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将通过网络,把病人的资料上传给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研究所,由研究所的专家进行会诊。同时,双方还将在血液病研究、学术论文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交流。”于洪涛说。

  都江堰市人民医院(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毁损严重。作为上海对口援建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上海投资了4.1亿元,建起了这片占地100亩,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设置床位600张,设施一流的医疗中心。

  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清晰明了的导医标识,先进的医疗设备。这里的建筑规模早已超过了上海许多区级医院,有些医疗设备甚至比申城的三甲医院更加先进。走进大厅,患者井然有序地排队挂号、就诊、交费,硬件设施与大城市的大型综合医院相比毫不逊色。

  “现在,不仅是都江堰市的居民会来看病人来治病,连周边地区的病人也纷纷赶到这里。新医疗中心已经成为辐射周边县市的区域性医疗中心了。”于洪涛说,“应该说,都江堰以及周边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及服务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比邻古城 海派新城

  在都江堰市城区东北面,灵岩山下,蒲阳河畔,有一座由上海和都江堰携手打造的规模最大、功能配套最完善的灾后城市重建典范——都江堰壹街区,这里距都江堰市城市核心区——古城旅游区仅2公里。

  “我们这里是由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灾后重建的城市综合体。我们这里占地约1.5平方公里,安居房建筑面积29.8万平方米,共计2952套,有机融合川西田园风貌和上海里弄风情,院落围而不合,街道通而不透,充分体现城市与自然融合,历史与现代并存,居家、就业、旅游休闲兼顾,山、水、城、林、堰、桥、湖融为一体,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副中心。”都江堰市银杏街道壹街社区党党委书记王利说,“我们这里有10万册藏书可供借阅的专业图书馆;有为市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音乐厅、演艺厅,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的文化馆;有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文化服务的工人文化活动中心;有为促进妇女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活动的蜀绣设计创意制作中心,帮助儿童及青少年提高综合素质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还配套建设了妇幼保健院、壹街区小学及幼儿园、体育休闲公园、文化活动广场等公共设施。”

  王利特别介绍了在青城纸厂遗址上“再生”的都江堰市图书馆,“这座图书馆是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图书馆分为两个区,以保留的青城纸厂厂房为主体,在原厂房空间利用轻钢结构加建两层楼面,作为借书、阅览场所;与厂房主楼转折相接的是新建的报告厅副楼,两个区形成一长一短,一新一旧的‘Y’字形布局。整个图书馆既保留了都江堰市的工业历史遗迹和城市记忆,又赋予了老厂房新的文化内涵,是时代性与文化性的有机融合,是上海人民和都江堰人民历史、情感、文化的见证和延续。”

  如果说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最具生命力的生态工程,上海是中国现代最具有生命力的实验地,壹街区则是上海和都江堰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一个精品工程。壹街区以体现川西风貌、上海风情、时代风尚为引导核心,在整体目标下,实现生活形态与空间形态的多样化,营建街道界面完整、院落围而不合、畅而不透的特色城市街坊空间。形成城区与自然相互融合、历史与现代相互并存、生活与就业相互兼顾、平时与灾时相互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构架。

  “今年,我们将打造具有上海新天地特色的壹街区文创街区、五星级酒店等设施也正在积极的规划建设中。”王利说。

  绝美景致 渐成现实

  “5·12”汶川大地震后,上海建工集团派出6000多名建设者奔赴灾区,先后在绵阳和都江堰抢建了2.3万多套过渡安置板房和12个临时医疗点板房等,之后又派出3000多名精兵强将投入援建。建设者克服气候多变、温差大、供电不足、山体滑坡、运输困难等,创出了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中的五个“最”:援建都江堰规模最大的工程和最大的学校——都江堰市医疗中心,以及都江堰北街小学和北区中学;援建都江堰最高的住宅楼——幸福家园二期和慧民雅居住宅小区正在建造26万平方米的37幢住宅楼,其中15幢为高59.2米的18层住宅,这是都江堰市目前最高的住宅;援建都江堰最偏远的学校——在离都江堰市区约30公里的虹口乡高原村山区原址上重建的虹口小学;援建都江堰最大的地下车库——在幸福家园二期住宅小区内,拥有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可停放1000余辆车的地下车库;援建都江堰中获奖最多的工程——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工程。

  2016年,都江堰市滨江新区的建设,是灾后重建以后,上海和都江堰的再一次合作,也是援建友谊的延续,不仅带来了上海建工的高品质建设,而且引来了上海园林设计院、上海建工设计院共同在都江堰设立四川分院,代表国内最高水准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都江堰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意义不言而喻。

  “滨江新区作为都江堰实现旅游产业和城市建设双转型的引擎,其建设备受各方关注。”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司第五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陈志阔说,“目前,我们正在加紧对金马河2号闸坝的修建,这也是滨江新区的重要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正在建设的金马河2号拦河闸和后续即将建设的1号拦河闸,将在金马河形成百万平方米的湖面水景。”

  据了解,都江堰市滨江新区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新建市政道路项目10个,改建市政道路项目4个,交通、水务、绿地景观等其他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滨江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子项目为28个,其中西区自来水厂二期扩建工程、外江滨河绿地景观(一期)生态停车场建设项目、1号道路一期、2号道路建设工程4个项目已完工。

  在陈志阔看来,“船行都江堰,水映青城山”的绝美景致正向我们走来,滨江两岸的美好愿景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这里不仅要让都江堰市民享受到亲水宜居,而且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将通过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充分体会都江堰的水魂,真正体现都江堰的水文化、水景观、水旅游。

  旅游名城 美丽田园

  都江堰市拥有都江堰和青城山两张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片,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的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坐拥世界双遗的都江堰市也迎来最好的历史机遇,正以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为目标,升级改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

  从5月1日开始,“一部手机游都江堰”小程序正式上线运营,游客不用下载任何APP,打开微信 “扫一扫”小程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一部手机游都江堰”小程序,即可使用在线购票、旅游数据查询、AI识花、找厕所、咨询投诉等服务功能,享受一键游都江堰的便捷。

  以“回归瑜伽本源——2018信大师”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成都)—印度国际瑜伽节”将于6月19日至23日在都江堰市举行。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印度瑜伽大师培训授课、千人瑜伽习练、中印太极—瑜伽体验课等,同时还将新增私教课程、小班课程、公益课程等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

  都江堰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成都文创和对外交往的窗口基地,都江堰将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四川自贸区建设机遇,深入推进国际交流,大力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汶川十年 大爱永存
   第A04版:汶川十年 大爱永存
   第A05版:汶川十年 大爱永存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专题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连载
   第A21版:阅读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4版:家装专版
一湾长虹飞架 岷江浦江相连
新民晚报汶川十年 大爱永存A04一湾长虹飞架 岷江浦江相连 2018-05-11 2 2018年05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