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上,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斯蒂芬·修斯称“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内部结构推倒重来,而吴淞国际艺术城仅保留了7个原有设施,并将它们开发了新的用途。”
与北京798、上海M50的艺术家自发抱团形成的艺术资源“聚集区”不同,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强调:“我们打造的是一个艺术的居住区,为艺术城的发展提供原生动力,以打造一个‘从3岁到99岁’终身教育的未来艺术之城。”由于美术学院的入驻意味着孵化出一批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他们还会带来三个朋友圈:全世界的艺术家的朋友汇聚到此;艺术消费欣赏圈会接踵而来;艺术的营销、经营者聚拢而来,由此形成健康有活力的生态产业链,以科学、有机的社会治理方式来驱动都市工业遗存变革,为工业遗存注入新活力。
正如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在论坛上所言,将由工业遗存改建的现代美术馆定位于一个集学习、陪伴、思辨于一体的综合空间,不只是向观众展示艺术,也是在响应大众需求,注重本地文化,打造社区归属感。
设计规划人员对整个不锈钢区域里400多栋十几万平方米的建设厂房等建筑物进行了全面梳理、排摸、调查,从历史文化价值、可利用性以及风貌的独特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估、筛选,保留了部分价值大、可利用、有代表性的建筑。
届时,这座从老工业遗存上蝶变而生的艺术之城如同熔炉一般,把艺术教育、艺术实践以及策展实践都能够聚合在一起,成为上海的文化新地标,将为“上海文化”品牌增添“标识度”,成为一个未来艺术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