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打个赌吧:
你如果能将一页《新华字典》上的字认全,任何一页,就算你赢,赌注你自己随便提。
哈哈,翻了一页,又一页,还翻一页,还是别翻了,都认不全,认输吧。
嗯,输了没关系,这个赌,没什么人会赢,除非专门去背诵,即便是编字典的,也不一定认得全。
我们大多数人要做的,就是多角度努力而持久地阅读,如此,才不会输得很惨。
每年我都会在多个场合讲阅读,不遗余力,这里再承接前面这个赌,说一下阅读方法。
清朝的康熙皇帝非常注重阅读。他认为,做人的首要任务就是读书和修养自身。他有很多的切身阅读体会,他认为记载书籍的文字乃是天下的宝贝;“朕自幼读书,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方是得读书真味”。
“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只要一个字不明白,一定会从多角度去弄懂弄通。其实,这种阅读方法,也不是什么登天难事,只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都可以做到。
汉语博大精深,一个字一个词组,可以有多种用法,而每一种用法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事寓字词中,普通人掌握的也就三五千字,那些所谓博学者的识字量,不会比你多几倍,他们之所以理解力强,只是掌握了良好的方法而已。打个比方,这些字就如同你的士兵,而你这个握有几千人部队的总司令,一定要熟悉自己每一个兵的习性,否则,你就会乱指挥。
阅读时,特别是读各类古籍经典,需要了解一些字词的本义和引伸义,尽管很多意思,现今已经不太常用,但它们却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既然说字,就举这个“字”为例吧。
这是个会意字,本义是“人在屋内生孩子”。作名词的时候,可以指代好多意思,文字、名号、凭据、书法、书信、姓氏,这个一般人都理解;作动词的时候,就很少人关注了,因为它们大量出现在古文中,怀孕(字马,怀孕的马)、生育、抚养(字而幼孩)、教育、治理、嫁人(待字闺中),都可以用,你如果识得“字”的庐山真面目,阅读就会极其轻松,且有趣。
比如常用的“腊”。作名词,腊月,腊八,腊肉;作动词,腊祭,腊会。但我们很少关注另一个音:xī,腊人,古代的官名,掌干肉的,腊(là)肉是腊月里腌制的肉,腊(xī)肉是干肉、陈肉,不一样的。你就奇怪了吧,管理干肉也算个官?是的,古代祭祀是件大事,一直都有专门的人管理,还分天官地官。不仅有“腊人”,还有“酒人”、“浆人”、“笾人”、“盐人”等等,“笾人”,“笾”是古代筵席间必不可少的竹制餐具,“笾人”专门负责王室日常进餐或祭祀时笾中必须存放的食品。
再比如“武”、“寺”、“廉”,不一一细说,你自己去整理吧,几乎每一个字,都有极其复杂的来源和各种词性、用法。
“一字未明”,就一个一个地寻绎解决,积得多了,你就是文字富翁,你就有成为英明文字总司令的可能,无论作文或者说话,常会打出漂亮的胜仗。
呵,前面说的这个文字赌,你敢打吗?我觉得挺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