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国家走私”
自1979年美国实施武器禁运后,伊朗空军最珍视的不是有多少美制F-4“鬼怪”或F-14“雄猫”战斗机服役,而是能否获得用于维护它们的零件。伊朗人获取美机零件无非三个途径,最直接的是“拆东墙补西墙”,将停飞的飞机的零件挪用到别的飞机上,像美国交付的79架F-14战机中,如今仅剩24架正常服役,其余都沦为“器官捐献者”。
另一个途径是“全球采购”,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奥地利、加拿大等装备同型美机的国家寻找货源,重金收购“多余”零件。美国《纽约时报》称,光伊朗人阿米尔·埃尔德比利开在荷兰的小公司,2005年和2006年就从美欧“卷”走价值180万美元的军用物资,包括UH-1H直升机、C-130运输机急需的零件。
第三个途径是走私。以色列《国土报》称,伊朗及其中间人建立了令人意外的走私网,商家先将机载导弹、飞机零件通过海路运到以色列,然后再走陆路送往伊朗。实际上,伊朗和美国曾存在“国家走私行为”,比如里根政府为换回被黎巴嫩真主党绑架的人质,1985-1987年秘密向伊朗出售飞机零件和反坦克导弹等军用物资,最终酿成“伊朗门”事件。
求而不得搞仿制
满世界找零件绝非长久之计。早在1988年,美国为了迫使伊朗退出两伊战争,实施更严厉的技术封锁,导致伊朗军队的美制武器纷纷停摆,被迫罢战修和。战后,伊朗人便以巨大精力投入国防自主运动。
第一阶段,是自产美制武器零件。过去30年来,伊朗科研机构先拿技术难度最低的F-5战斗机“试水”,把报废的飞机拆开,照猫画虎造出零部件,逐步实现标准化。与此同时,伊朗空军工业研究组在主要基地建立美机维修点,给出故障的战机进行简单维修,尽力维持战备。
第二阶段,是以美制武器为蓝本研制同类国产武器。伊朗人对美制武器进行反向测绘,继而研发国产替代产品。21世纪初,伊朗从仿制F-5战机的机身和电子设备入手,进而吃透整机技术,在此过程中,伊朗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并推出“伊朗版F-5”——“雷电”战斗机。之后,伊朗又陆续对美制直升机进行国产化拼装,以AH-1J“海眼镜蛇”为基础,通过改进座舱、换装飞控系统及机载武器等,推出国产“风暴”“雷电-275”等军用直升机。
最令人称奇的是,伊朗人竟将几近报废的美制M60坦克和俄制T-72坦克“合体”,用M60的车体和T-72的武器系统,“研制”出国产第三代主战坦克,并用古代波斯民族英雄阿里手中的战刀命名为“佐勒菲卡尔”。
拼装“万国武器”
对长期遭西方封锁的伊朗来说,任何武器都不能轻易放弃,因此伊军仓库里出现了大量“万国集成”式武器。比如,基于F-5研制的“雷电”战斗机既可挂载美制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又可使用国产无控火箭弹,据说新造的“雷电”还能挂载俄制R-73空空导弹。“所有人都明白,能用的弹药型号越少,战机效能就越小,伊朗人必须有所作为,”美国学者法尔金·纳迪米说,“持续不断的消耗而没有补充,几乎耗尽伊朗空军库存的美制弹药,只能寻找其他替代品。”
为让美制F-14战斗机不“挑食”,伊朗工程师甚至研制出“万能挂架”,在宝贵的美制“响尾蛇”和“麻雀”空空导弹之外,还能挂载物美价廉的俄罗斯导弹。
尽管“集成”式武器看似大杂烩,却反映出伊朗人吃透美制武器技术。他们“留汤换药”后造出的武器,有时会令美军很头疼。比如伊朗在美制“鱼叉”反舰导弹基础上弄出国产“卡迪尔”导弹,其大威力弹头可轻易穿透多数舰船外壳,在其威胁下,美国宙斯盾驱逐舰在穿越霍尔木兹海峡时要小心翼翼。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