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魅力的女性绝不仅仅是皮相好看、名牌加身,若只有这两样,一开口便已令人乏味。如果有性格、有涵养、有品位、有趣,这样的女性,谁不想和她聊聊好玩的话题?如果再配上一壶香茗、一盏美瓷、一碟点心、一束花艺大师亲手制作的插花,如果还有油画、歌剧、舞蹈、竖琴、室内乐、知名女高音,如果是几十位美丽亲切、腹有诗书的女子齐聚在一起,以沙龙形式来一场“艺术人文下午茶”,自然是一件令人愉悦的风雅之事。
上海是亚洲演艺之都,艺术素养高。1879年,上海公共乐队成立,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从这里起步;1890年,上海的《申报》广告栏上,开始刊登电影广告;1920年,沪上出现芭蕾舞学校,中国最早的芭蕾由此起源。可以说,上海是中国接受西方音乐、舞蹈、电影等艺术熏陶最早的地方,这里有一批专业的观众与听众以及艺术爱好者。艺术使这座城市灵动而迷人,“外滩名媛会”作为源自上海的优雅女性社团,发起一个艺术主题的沙龙自然而然。在由我主持的“艺术人文下午茶”上,介绍和展望近期重要演出,邀请世界各地来访上海的音乐家、文化艺术名家一起交流茶叙,共享音乐与思想的盛宴。歌剧《茶花女》赏析、国乐《玄奘西行》创作分享、传奇女性传记的沙龙聚会等,每次聚会都带来不同的艺术享受和人生领悟。
女性主持文化沙龙的传统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意大利,诗人、音乐家、画家聚集在一位女主人身边,高雅来宾伴随着饮宴与音乐,围绕哲学、艺术及社会话题展开轻松而热烈的谈论。卢梭曾说:“和一群哲学家讨论道德问题不如和一个巴黎的美妇人讨论。”《法国沙龙女人》一书中提道:活跃在沙龙中的女性,以其不平凡的精神活力,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时代,以至人们称她们为“现代文明的养母”。从这些沙龙女性身上,我们甚至可以找到智慧、从容、敏锐、独立这些现代女性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的萌芽。
到17世纪,沙龙象征着精神层面的欧洲,同时也被持续当作“妇女解放运动的排演舞台”。那时的妇女即使是贵族也未获得充足的受教育权利,但她们有勇气与自信去开创获取知识的“朋友圈”。法国的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就创立了蓝色沙龙,她将犀利、大胆的性格特点赋予了沙龙,创造出一个囊括巴尔扎克、波舒哀、黎塞留、帕斯卡、阿尔诺、拉罗什福科等文化名人的社交圈。这些女性主持的沙龙绽放出启蒙思想的光辉,成为当时法国几乎所有重要观念和作品的诞生地。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沙龙女主人之一玛莉·达谷说:“沙龙是巴黎女人最高的目标,赔上中年的岁月,获得晚年的名誉。”
在中国,沙龙也曾兴盛一时,《孽海花》的作者曾朴,“花厅先生”邵洵美都热衷于举办名士雅集的聚会,还有内山书店沙龙、新雅茶楼沙龙,朱光潜在北平慈慧殿三号主持的“读诗会”,鲁迅、胡适等大家也有类似沙龙举办。可彼时最受欢迎的沙龙还是女性主持的,就在林徽因家的客厅。这里每个周末都汇聚着各路知识精英,有金岳霖、钱端升、张奚若、周培源、陈岱孙等学者,有沈从文、徐志摩等文人,也有萧乾、卞之琳等青年学生。林徽因智美双全,谈吐有趣,社交能力也很强,是“太太客厅”当仁不让的主持者和核心,如当时来访中国常到“太太客厅”做客的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言:“她交际起来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部围着她转。”与此同时,他们正抢在日本人前面,争分夺秒地考察和抢救中国古建筑的资料。在动荡的时局之下,林徽因的客厅为当时的文化领袖们保留了一处难得的、思想得以碰撞、交流得以延伸、和平自由宁静的空间。林徽因在《彼此》一文中写道:“在迷惘中人最应该有笑,这种的笑,虽然是敛住神经,敛住肌肉,仅是毅力的后背,它却是必需的。”这正是女性的力量,予乱世以安定,予盛世以喜悦。
意志坚定而柔韧不拔,永远对艺术和美充满热爱,这就是上海女性的沙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