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文娱/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本报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本报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2018年06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百岁故宫活在当下
——本报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徐翌晟
■ 上海历史博物馆内,许多市民前来听单霁翔的讲座
■ 单霁翔 见习记者 李铭珅 摄
  再过两年,故宫就六百岁了,如何让这位承载了历史风霜的老者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活在当下?昨天,在上海历史博物馆举办的馆长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提出,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有多么宏伟,有多少珍贵的展品,关键是为社会奉献了什么,观众从博物馆里感受到了什么。“文物不会说话,但他们有生命,他们的生命历程会比人的生命历程更长。他们可以活在当代,融入人们的生活。”

  为了未来 保护今天

  保护文物,是保护其工艺和技术。乾隆花园(见下图)是紫禁城里文物最密集的一个空间。乾隆皇帝在85岁退位之前,为自己修建了一座亭台楼阁、假山林立的四进院落,其中有个160米乘以38米的小花园。前面两进已经开放了,后面两进从未开放。

  故宫在这个院落的修复上首次开启了国际合作,采取国际认可的修复理念和修复技术,对每道工序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公开出版修缮的报告。每一件文物都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技术进行修缮,“白色的是陶瓷,棕色的是寿山石,”从墙上摘下的牌匾、楹联都要准确测绘,修复时以求一毫不差地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尤其是倦勤斋,修复后人们才发现,室内的地面是苏州产的金砖,绣品是夹丝双面绣,凉架是紫檀木。凉架的里里外外一共镶嵌着2400块和田玉。织绣是江宁的云锦。竹篱笆竹亭,是用64000段金丝楠木拼装而成的。

  “今天人们看不到他们的努力,但是两百年、三百年之后,人们要再修缮的时候,就知道当年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和技术,什么样的工艺,这就是今天工匠精神必须秉持的。每一个时代在文物上都留下了很多历史信息,为了子孙后代的未来保护今天。” 单霁翔说。

  保护文物 打开宫门

  单霁翔对于自家“院子”的藏品如数家珍,根据他提供的数据,故宫博物院现在藏有5.3万幅绘画、7.5万件书法、2.8万件碑帖、16万件青铜器、3.2万件玉石器、36.7万件陶瓷、18万件织绣、上万件外国文物、4.2万件宗教文物,在宗教文物中,80%都是藏传佛教文物,其中包括2.3万尊佛教像、7000件祭法器,还有1970块18世纪的唐卡。单霁翔也公布了一级书画展出的硬性要求“展出不能超过2个月,结束休息至少3年”。但是,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越是珍贵的文物,越是要有高清晰的摄像技术做支撑,比如《清明上河图》,观展时引发了人们的“故宫跑”,以此了解到人们对于祖国文物的极大热情,所以必须大力研发数字演示。位于故宫箭亭广场《清明上河图3.0》展馆约1600平方米,共有《清明上河图》巨幅互动长卷、孙羊店沉浸剧场、虹桥球幕影院三个展厅,以及一个北宋人文空间。“每天1万多人次的参观量,从历史知识到文化美学,让大家感受‘文物活起来’,虽然真品没有出现,但是人物演示却看得更清楚了,艺术与科技如此相得益彰。”单霁翔透露,《清明上河图》的电影正在拍摄中,“在文物保护的同时让文物价值得到了揭示”。他同时提到另一种倾向,“过去以为文物封存在库房里就保护得最好,但现在发现并不完全如此,比如家具,在库房中一年没有人清理打蜡未必好,而是真正展示出来,处于每日有人开窗、通风、保养、维护的条件下更有益。所以要根据文物特点——有些不能碰触,有些需要经常触摸,在最大限度上融入生活。”

  随着神武门和紫禁城城墙的开放,今年,故宫开放的面积已经达到了80%,单霁翔希望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年的时候,将博物院开放到85%。“把故宫打开,反倒是安全了。”

  借助网络 拥抱青春

  《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经播出,豆瓣评分9.3分,70%的点赞人群是年轻人是学生;去年故宫招聘,居然收到了上万份简历。近年来,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兴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点燃了新的希望。年轻人的活力,让单霁翔感到了欣慰。应用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永无止境,年轻人所带来的新技术与时俱进地运用到了古老的故宫身上。

  网上建立了故宫社区,你说我听、我说你听的互动模式更是让故宫有了“声音”,单霁翔介绍,点击故宫的微信和网站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用积分在故宫社区里盖房子,造院子……在数字养心殿里,参观者还能自己批个奏折,和皇帝比比谁批得好,召见大臣,大臣会说500句话,参观者说什么大臣都有应对之策。说一句“我胖了”,大臣就会回答“不重不威”。幽默而富有现场感的对话,营造出的是故宫的活泼。

  单霁翔告诉记者:“原来故宫很多地方贴着禁止照相的标志,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不用闪光灯三脚架只是使用手机,那么摄影也就不会影响到别人。当年轻人把拍的照片保存在手机里经常看,会对文物故事的传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还会把感受传上朋友圈,也就是在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博物馆不是静等人们来参观,而是主动走出去把文化设计好的创意、讲座,融入人们的生活,影视作品、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把自己的观众从百万级升级到千万级甚至亿万级。故宫600岁了,但故宫仍然生命力旺盛。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综合新闻/财经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
   第A1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3版:伏尔加之波
   第A14版:伏尔加之波
   第A15版:伏尔加之波
   第A16版:伏尔加之波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阳光天地
   第A26版:阳光天地
   第A27版:阳光天地
   第A28版:阳光天地
扇中自有风骨在
六百岁故宫活在当下
稚童创作装置作品
新民晚报文娱/文体新闻A12六百岁故宫活在当下 2018-06-25 2 2018年06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