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7:阳光天地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6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30年让关爱阳光照亮残疾人的心灵
孙云
▶ “爱耳日”公益音乐会已连续举办8年 上海市残联提供
◀ 2007年上海世界夏季特奥会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开幕 孙中钦 摄
■ 2017年“帮扶5000名农村困难残疾人劳动增收”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 朱德春 摄
■ 上海市残疾人运动员在2016年里约残奥运会上摘得9金10银3铜,创金牌数纪录 上海市残联提供
▲ 生命阳光馆内景 孙中钦 摄
  共绘上海残疾人事业美好蓝图

  王爱芬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党组书记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会议将全面总结过去五年残疾人工作,确定今后五年残疾人事业发展方针和任务目标,选举产生新一届市残联领导机构,共同描绘上海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改善残疾人状况、增进残疾人福祉,作为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一大批惠残举措落地实施,让广大残疾人与全市人民一道享有发展机会、共同享受美好生活。

  过去五年,我们全面贯彻中央领导对残疾人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重要指示,致力于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残疾人群众,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社会参与更加广泛。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逐年缩小,特殊教育取得新成果,残疾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方便了更多残疾人,覆盖城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让广大残疾人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安不忘危,兴不忘忧。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较为凸显,我们要深刻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落实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决策部署,动员全社会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明确任务、狠抓落实,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新时代残疾人工作。

  未来五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参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来,积极顺应广大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残疾人的春天真的来了

  柴俊勇 上海市政府原副秘书长,2007年上海世界夏季特奥会执行主席

  春天,意味着温暖、播种。30年前,全国上下都成立残疾人联合会,这是新中国在社会进步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在上海市政府工作期间,曾联系过残联,与全国残疾人联合会首任主席邓朴方有过多次接触和交往,并出席了全国残疾人第四次代表大会,被选举担任中国特奥会执行主席,对残疾人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对残疾人来说又是一个春天。中央有关领导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让一个人落下,必然不能落下8900万残疾人。如今,绝大多数残疾人仍处于生活水平不高状况,共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不能忽视残疾人的梦想,残疾人要圆梦必须得到健全人的扶持。

  尊重和重视残疾人,很重要地体现在城市无障碍的环境建设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很重视的,属于全国最早启动的城市之一。时任上海市长徐匡迪曾提出,无障碍设施建设,市政府机关要带个好头,标准是残疾人可以无障碍地走到市长办公室。

  上海现有残疾人近百万,还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是受益面最广的一项民心实事,是城市管理人性化、现代化的必要举措。因此,呼吁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使上海的残疾人和老年人生活更便捷,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个残疾人的心灵。

  春天真的来到了。

  一个老残疾人工作者的骄傲

  钱关林 上海市残联原理事长

  1988年,上海市残联成立。上海市领导参加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时发表讲话,其中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残疾人困难虽然多,但是如果每个上海人都能出一份力的话,困难都能解决!”

  虽然我现在已是88岁远离一线工作,但仍关心着残疾人事业发展。残联成立30年来,上海的残疾人事业更是发生天翻地覆变化。

  残联成立前,残疾人在福利工厂集中就业,现在是分散就业、按比例安置,还有许多人创业,带动健全人就业。过去,聋人和盲人在聋校、盲校读书,现在,特殊初职校升级为中职校,经过康复后的残疾儿童可以随班就读,还有许多人考入高校,或通过开放大学进修大专、本科课程。残联成立辅具资源中心后,辅具工作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下沉到街镇社区,大大便利残疾人。残疾人的文体活动也是大大丰富了,以原聋人舞蹈团为基础的上海市残疾人艺术团在全国汇演上大放光彩,由上海运动员唱主角的坐式排球等残疾人体育项目也在残奥运会上争金夺银。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必须以国家的发展为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召开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残疾人福祉。昂首走进新时代,“两项补贴”成为国家制度,这是国家发展实力的成果。今年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这样的自信也是现在才能具有的。作为一名曾经的残疾人工作者,我深感骄傲自豪。

  30年巨大变化令人难忘

  徐凤建 上海市残联原理事长,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我在残联工作已有30多年,残疾人事业的变化天翻地覆,印象深刻的事情数不胜数。记得在上海市残联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即席讲话,就强调上海要加强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此后上海市残联历届代表大会召开时,四套班子主要领导都亲自出席,带动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氛围,为出台各项保障政策和服务措施、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残疾人事业发展必须同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具体到实施则需要正确思想来指导。时任副市长冯国勤同志曾提出要适时地把“先救助、再保障、后福利”的次序调整为“先保障、后救助、再福利”,一词之差,就大大地推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进程。

  残疾人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困难和问题,挑战和机遇也始终相伴而生。2003年上海市肢残人协会一份调研报告反映部分工资水平比较低的中年残疾人职工生活困难,时任副市长的周太彤同志提出在上海建立居、村委会助残员机制。由此,一支数千人的助残员队伍在上海诞生,使残疾人工作走进基层,走进家庭。

  我和特奥会结缘20年

  施德容 中国特奥会副主席,上海市特奥会主席

  1992年,我从卢湾区委副书记调任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同时兼任上海市弱智人体育协会会长(后改名为上海市特奥会)。在1996年成功举办上海第一届亚太区特奥会基础上,2002年上海正式申办国际特奥会,并一举中标。

  2007年10月,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5年筹备,万众瞩目的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拉开帷幕,来自164个国家、地区的7450名特奥运动员和7万余名观众观摩了开幕演出,88个国家、地区进行实况或延时转播。此外,上海、北京等地的1877户居民共同参与接待外宾,4万余名志愿者提供专业服务,中国承办国际活动的能力也让世界刮目相看。

  特奥会结束了,但特奥精神持续影响、改变着全社会——这其中包括残障人士,也包括更多普通人。筹备特奥会期间,上海建成了200个“阳光之家”后,又陆续增加了数百个“阳光之家”“阳光心园”和“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

  最近,因工作之故,我来到普陀区的一个“阳光之家”,看到当年曾日日夜夜并肩工作的志愿者仍在岗位上提供服务,回忆起2007年以来的发展,不禁感叹,社会对于残障人士的关心已形成一种新常态,这种实实在在的关怀也是每年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教育服务“零拒绝”

  汪海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

  为保障残疾人平等受教育权的更好实现,30年来,上海努力为残疾学生提供多类型、高起点、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服务,取得了长足进步。

  特殊教育对象逐渐扩大。从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轻度智力障碍为主逐渐扩大到自闭症、脑瘫、多重障碍等各类残疾群体,基本做到“零拒绝”。

  特殊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构建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近年来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发展迅速,进步喜人。

  特殊教育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先后出台数十个政策文件,为特殊教育保驾护航。通过提高经费投入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残疾学生资助力度等为特殊教育提供经费支持。通过提高编制配比、岗位培训、职称评审单列等多措并举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特殊教育质量显著提升。30年来,许多残疾人走进高等学府的课堂,走进普通中小学、幼儿园随班就读,通过开放大学的网络课堂远程学习,这是他们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重要途径。

  文化共享 与你同行

  蔡金萍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艺术总监

  一项事业要坚守30年是不易的,要发展顺利还能取得卓越成果更难能可贵。有幸、感动于我和我们剧院——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能参与到上海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文化共享,与之同行。

  与残联合作始于2008年,那年我导演了关注“阳光之家”学员的话剧《灿烂的阳光》,这是一部以真实助残扶残故事为背景的戏剧,当时几乎没有这类题材的剧目。该剧至今仍在上演,2015年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彩虹戏剧节,与观众虽语言不通,仍有人看完戏拉着我的手热泪盈眶。

  2012年开始的残疾人文化艺术培训班是一次实验性的尝试。7年来,盲童朗诵班的学员成为全国首批通过文化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朗诵等级水平考试的残疾人学员,形象设计(化妆)班的学员成为上海首批通过形象设计师初级考核的残疾人学员。

  今年是中国福利会成立80周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创建中国福利会和新中国第一家儿童剧团——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她曾说“把最宝贵的给予儿童”,剧院71年来始终追随着她的脚步,希望能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她“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服务”的精神,与残联的合作,让我们的精神传承又有了另一种诠释。

  难忘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

  曹子平 上海市残联原党组书记,2010年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馆长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成功举办,这对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世博会159年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为残疾人设立生命阳光馆。

  我有幸担任馆长,和同志们一起满怀对残疾人事业的热情、激情和真情,克服各种困难,胜利完成了从设计、布展到运行的全过程,在正式开馆的184个日日夜夜,共接待214万名观众。生命阳光馆虽然只是1200平方米的小馆,但它以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丰富的内涵、新颖的布局和良好的服务保障,赢得了每位参观者的赞誉,先后有7万名观众留下了沁人肺腑的感言。

  生命阳光馆虽已翻过历史的一页,但“让阳光在生命中燃烧”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信息无障碍是图书馆的使命

  徐强 上海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主任

  对于健全人而言,到图书馆读书看报上网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对于残疾人则需要跨越很多障碍,尤其是盲人,无论是交通出行还是阅读上网,都非常不便。上海市残联与上海图书馆一直携手坚持为各类残障读者提供信息知识服务和阅读推广活动。实现信息无障碍,是服务残疾人的务实之举,也正是图书馆的使命。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上海图书馆就启动了为残疾读者“送书上门”服务。2002年起,上海图书馆与上海邮政联手,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为视障读者免费送书上门服务以及盲文图书音像资料免费邮寄服务。2009年,市残联与上海图书馆、上海市电影评论协会联手开展无障碍电影服务,每逢双月的无障碍电影欣赏活动至今一直是视障读者最喜欢的活动之一。2010年又推出了“阳光听书郎”外借服务,为盲人提供听书服务。

  2011年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上海图书馆推出了国内首个“无障碍数字图书馆”服务,全市逾42万残疾人凭残疾证即可直接登录使用。

  30年来,上海图书馆为残障读者的服务从未间断,未来我们仍将一如既往,砥砺前行。

  用音乐打开自闭症孩子耳朵

  曹鹏 国家一级指挥,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上海曹鹏音乐中心天使知音沙龙创办人

  2011年3月3日起,全国残联于各大城市举办“爱耳日”慈善音乐会,在上海,上海市残联就委托我们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城交”)举办首次“爱耳日”慈善音乐会,当时,我们特意演出了双耳失聪的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第五“命运”交响乐。从那时起至今,我们已连续8年为“爱耳日”举办音乐会演出。“城交”全体同仁们都非常重视、非常热情地投入每届音乐会。在每次音乐会上,我都会指挥乐队给可爱的失聪孩子们伴奏,他们戴着人工耳蜗,可以在音乐伴奏中和我呼应,唱歌,跳舞,这让我非常感动! 

  “耳”对音乐家如同第二生命,我本人虽已耄耋93鲐背之年,但我有幸,至今仍耳聪目明,尚能耕耘乐坛,播撒春秋乐章。一个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高尚的文化环境及人文素养。感谢上海残联为公益、为慈善,关爱特殊人群,为推进我国听力障碍预防及残疾康复工作所作的努力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最美火炬手到残疾人工作者

  金晶 上海市残联副兼职理事长

  自从我16岁回到上海,20多年一转眼过去了。从最初仅仅是需要残联和外界帮助的人,到后来成为残疾人运动员,再后来成为残疾人工作者,感触很多。

  我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生节点都和残联分不开:第一次装假肢,因为家庭困难,残联给了我补助;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主办单位就是残联,在比赛中我第一次知道有机会从事残疾人运动;第一次到上海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接触到轮椅击剑队这个温暖而团结的大家庭,我便决定留下来成为击剑运动员;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拿到奖牌,深深地为有机会出国比赛而感恩;第一次成为残奥会开幕式的首棒火炬手;第一次接到残联抛出的橄榄枝,让我成为一名兼职的残联干部,为残疾人服务……

  这么多的第一次折射出上海残疾人事业的巨大发展。我想,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第一次,为残疾人做更多的事。

  15年献身智障孩子养护事业

  吴忠伟 黄浦区残联首任理事长,上海悦苗残疾人寄养园名誉园长

  30年前,我在担任黄浦区首届残联理事长时,许多智障孩子的家长向我呼吁,希望有一个养护机构,帮他们解决既要工作、又要照料孩子的矛盾,这件事一直记在我的心上。退休后,为实现我的心愿,2003年10月我个人出资开办上海悦苗残疾人寄养园,历经15个春夏秋冬,真是“数年风雨阳光路,全靠八方爱与助”。2012年5月,在各级政府、残联及社会力量的关爱和帮助下,我又办起了“悦苗心智障碍疗育园”。悦苗开办之初只有17名学生,如今已有136名学生。

  今年我已是近80岁的耄耋老人了,但愿有生之年继续为日益发展的残疾人事业,献出我毕生的精力。

  本版策划 孙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综合新闻/财经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
   第A1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3版:伏尔加之波
   第A14版:伏尔加之波
   第A15版:伏尔加之波
   第A16版:伏尔加之波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阳光天地
   第A26版:阳光天地
   第A27版:阳光天地
   第A28版:阳光天地
30年让关爱阳光照亮残疾人的心灵
新民晚报阳光天地A2730年让关爱阳光照亮残疾人的心灵 2018-06-25 2 2018年06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