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阳光天地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6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30人话30年上海残疾人事业大发展
孙云
■ 聋人舞者以一曲《丽人行》获2017年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一等奖 上海市残联提供
  改写听障儿童人生轨迹

  李永勤 上海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聋儿康复科科长

  我于1999年开始从事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工作,19年来,亲身经历、见证和参与了上海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跳跃式发展。

  上海听力语言康复专业人员由起步时的5名逐步扩大到目前的141名;康复服务理念从强调“能听会说”转变为倡导“全面发展”;助听器、人工耳蜗及无线聆听系统等辅听技术快速发展,为不同程度听损儿童均创造了优质聆听的可能。上海残疾人康复救助范围及力度也逐年提升,全市听障儿童均可免费获得各类辅听设备补助。

  这些方方面面的发展,改变了上海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面貌及成效,也改写了听障儿童“十聋九哑”的人生轨迹。

  做好残疾人的“店小二”

  莫晓东 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下,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残疾人生活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过上了幸福而又有尊严的生活。同时,我在闵行区颛桥镇残疾人专职委员这个助残工作的基层岗位上,也深刻地体会到,当前残疾人依然是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之一。

  我会继续做好残疾人的“店小二”,一个电话、一句请求、一次探访,楼再高、路再远、事再烦,我都会及时赶到,为残疾人提供必要服务。同时,做好爱心的“播种机”,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树立起自强不息、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不断传递正能量,展现新时代残疾人风采。

  “中途之家”让伤友回归

  解海霞 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中途之家”项目负责人

  2009年,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率先在上海试点建立,历经9年发展,已惠及上海16个区22个社区“中途之家”的伤友。我亲眼看到,许多伤友通过在这里的康复,不仅重新鼓起生活勇气,走出家门,减轻照顾者负担,还成为工伤法律顾问、康复志愿者、艺术团成员,在社会上发光发热,伤友们真正得到了一个从病床回归社会的中途之家。

  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作为全国“中途之家”资源中心,不仅创建了生活重建康复模式,帮助伤友重建生活,实现人生价值;还通过网络志愿服务形式,为全国各地伤友提供帮助;同时,受中国残联委托,起草制定了《全国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管理规范与运作标准》,推动全国“中途之家”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我非常荣幸成为这个项目的探索者和管理者,见证了上海市残联在推动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中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效。

  残疾人圆了象牙塔梦

  于江 上海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首任院长

  2010年秋,上海开放大学与市残联协商合作举办残疾人教育,上海开放大学成立了残疾人教育学院。2011年3月,154名残疾人率先圆了象牙塔的梦。8年来,在双方密切合作下,上海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结出累累硕果,本、专科14个专业累计招生3288人,毕业2582人。中专招生693人。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4千多人次。通过进修学习,许多残疾人找到了更加理想的工作,实现了人生价值。

  聋人舞者鼓舞我奉献

  岑爱斌 上海市聋人舞蹈团艺术指导

  1982年,35岁的我结缘无声世界。适逢两位聋哑姑娘有出访日本表演的任务,短短时间内,我们千方百计,排练出“春江花月夜”与“敦煌彩塑”两个独舞,演出取得了轰动效果!次年,上海市盲人聋哑人艺术团成立。1986年,聋人教师李名扬与我一起创作了内地第一个手语歌舞《我的中国心》,惊艳四座。

  这些年来,上海市聋人舞蹈团不断取得优秀成绩,这离不开所有老师和团员的努力,也要感谢残联对特殊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回忆过往,感觉自己已融入了酷爱舞蹈的无声群体,我与她(他)们有着因音乐舞蹈而结缘的难忘友情,残疾朋友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渴望成功的自强不息精神,鼓舞着我继续奉献!

  难忘《生命之墙》雕塑

  曹瑞强 残疾人雕塑家

  人生中有许多难忘的回忆,其中最特别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次设立以残疾人为主题的生命阳光馆,而我则领命承担雕塑《生命之墙》的创作任务。《生命之墙》是我从事雕塑创作以来最大的一件作品,我与爱人谢璐并肩“作战”,通过这件巨型浮雕展示出生命的孕育、成长、希望、追求、迷茫、痛苦、欢乐,表达了人与生命的永恒主题。

  我们残疾人虽有不便,但同样可以热爱艺术,也正是有着我们为世博会默默的奉献,才铸就了生命阳光馆的勃勃生机。未来,我们同样要用那灵巧的双手去迎接更多、更新的挑战,实现人生价值!

  残联伴随我成长

  王任杰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公务员,残奥运会游泳亚军

  9岁时,残联将我从学生游泳健身班选入了全运会代表团,又作为最年轻的选手参加了1996年全国残运会。自此,我便在残联的关心培养下,一步步走向了三届残奥运会领奖台。20多年来,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大学毕业后,我先就职于黄浦区残联。作为2014年首批上海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残疾人专项考试招录的公务员之一,我来到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从一个受残联帮助的受助者成为了一个为社会、为百姓做事的服务者。迄今已有36位残疾青年通过考试成为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家不忘初心,恪尽职守,得到了同事、单位和社会认可。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下,残疾人同样能在新时代奋斗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盲人圆梦无障碍电影

  蒋鸿源 上海无障碍电影发起人

  看电影对盲人是一种奢侈,然而,无障碍电影让这种奢侈成为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从2006年我提出无障碍电影设想,到大家在残联带领下,合力制作无障碍电影光碟,请盲人进电影院“看”当月新片,再到全市设立17家无障碍电影院,定期为盲人放电影,还深入社区服务,上海无障碍电影获得极大发展,大大地丰富了盲人的文化生活。

  手语新闻打开一扇窗

  陆康俊 原上视新闻《时事传真》手语节目责任编辑

  2000年5月,《时事传真》手语新闻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正式播出。这是上海市残联和上视新闻综合频道共同创办的全国首个面向听障人士的新闻节目。从2013年开始,手语主持人还走上了上海两会的舞台,在开幕式电视直播中首次配播手语翻译。残疾人朋友和健全人一样,同步聆听党的声音,感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怀。近年来,上海一些区的电视台和广播台也开办了专门服务残疾人的广电节目,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上海城市文明的发展进步。

  这些瞬间给了我们温暖

  廖瑛 安利公益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总监

  安利公益基金会与上海市残联的第一次合作是2004年赞助上海市听障儿童和青少年演讲比赛。合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被残联工作人员质朴的爱心和负责的态度所打动,更被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所折服,促使我们长期关爱这个群体。后来,我们资助成立崇明聋儿语训部,还在支持上海特奥会的大框架下,帮助了很多智障孩子,曾任特奥全球信使的特殊青年徐闯也成为我们的员工和志愿服务队成员。

  十几年来,在助残过程中,我经历了很多感人瞬间:聋哑儿童带上助听器后牙牙学语的执着;听到音乐家演奏的美妙音乐时,盲童绽放的笑容;还有徐闯在做志愿者、帮助其他智障人士时所展现出的自信……这些瞬间,给了我们温暖,也促我们继续前行。

  本版策划 孙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综合新闻/财经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
   第A1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3版:伏尔加之波
   第A14版:伏尔加之波
   第A15版:伏尔加之波
   第A16版:伏尔加之波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阳光天地
   第A26版:阳光天地
   第A27版:阳光天地
   第A28版:阳光天地
30人话30年上海残疾人事业大发展
新民晚报阳光天地A2830人话30年上海残疾人事业大发展 2018-06-25 2 2018年06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