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7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君子远庖厨”
白子超
  白子超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对齐宣王说:我听到一件事,您坐在大殿上,见有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准备宰杀血祭一口钟;您说放了吧,看它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却被送进屠宰场,实在不忍心;那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能不祭,用只羊代替吧。

  齐宣王说确有此事。孟子乘机说道:凭这种好心就可以称王天下了;老百姓以为您是吝啬,而我坚信您是不忍心。齐宣王听了很高兴,说对呀,齐国虽然不大,但我也不至于舍不得一头牛,我就是不忍心,所以用羊代替。

  孟子马上深入诱导:老百姓说您吝啬,您也不必责怪;用小的羊换大的牛,他们哪能体会您的真实想法;不过,您如果真的可怜无罪而被置于死地,那么宰牛和宰羊又有什么两样呢?齐宣王笑着答道,照你这么一说,我也不懂得自己是什么心思了;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对的了。

  孟子小结道,老百姓怎么看并不影响事情的性质,您所做的确是一种“仁术”,因为您眼见了那头发抖的牛,而没有看到那只羊。君子对于禽兽,看见它们活蹦乱跳,便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欢叫或哀鸣,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总是与厨房保持较远的距离。

  这段对话是讲不忍之心,亦即恻隐之心,也就是仁心。孟子承认齐宣王有不忍之心,但只是有限的肯定。要用羊代替牛,是因一时见牛害怕发抖,从不忍心出发,而采取的权宜之策(未见羊害怕发抖)。孟子称“术”不称“道”,颇可玩味。

  后来,流传极广而成典故的是“君子远庖厨”这句话。这句话,本是对君子仁心的赞美,同时透露出对君子可能失去仁心的担忧。在厨房,难免宰杀鸡、鸭、鱼、鳖,久而久之,会对弱小生命熟视无睹,起码是仁心的一部分变得麻木。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戒“杀生”,严格规定素食,目的也是慈悲之心的修炼。两者多少有些相通之处。

  不过,“君子远庖厨”并非绝对正确,实际上有不小的负面影响。千百年来,读书做官的人,哪怕品德高尚,也从不下厨房。时至今日,许多读书人,以及所谓的大男人,不屑于做家务,抬出来的挡箭牌就是孟子的这句名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读者之声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家装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家装专版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7版:伏尔加之波
   第A18版:伏尔加之波
   第A19版:伏尔加之波
   第A20版:伏尔加之波
   第A21版:家装专版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金色池塘
   第A26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27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8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中国诗在巴黎
名曲印痕(七)
“君子远庖厨”
一位开“启”者
大乐乐深山
巧用小区健身器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君子远庖厨” 2018-07-13 2 2018年07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