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中的“启”,是指出生于1866年的广东中山人徐婉珊在1905年创办的启秀女校,也就是今日上海市第十二中学的前身。徐婉珊的父亲徐润是中国早期民族资本家,曾出资筹建轮船招商局、创设中国保险公司、创办同文书局;还保举大批出国留学生等。父亲早年忙碌的身影,给成长中的徐婉珊留下深刻印象。徐婉珊还有位族姐叫徐宗汉,是革命党人黄兴的夫人。徐婉珊从小耳濡目染,成长为一名时代新女性,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和受父亲与黄兴的影响有关。她独立创办启秀女校,最初就是源于父亲的鼓励和支持。有一年徐婉珊向父亲提出要为一所学校募捐,父亲建议她可以考虑自己办学。徐婉珊后来便将家里给她留作嫁妆的费用、自己的积蓄和分到的祖产红利,都用作创办启秀女校的经费。
启秀女校先设小学,校名为启秀中西女塾,校址在爱而近路(今安庆路)福寿里,学生有三十多人。后因学生增多,校舍太挤,遂几度迁校。1907年搬至老靶子路(今武进路);两年后又搬至海宁路。不久学校增设初、高中部。1931年8月正式立案,改名私立启秀女子中学,附设小学、幼稚园及义务小学。其时已租地自建校舍,校址在闸北东宝兴路。1933年又租借附近一幢小洋房作校舍,将幼稚园至小学四年级学生迁此上课。
徐婉珊终身未婚,可谓将一生“嫁”给了启秀女中。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启秀女中已有教员33人,学生562人。因为有一百多名女生住校,为保证学生伙食质量,身为校长的徐婉珊每天凌晨即起,无论寒暑刮风下雨,坚持和校工一起去买菜。须知此时她已是一位七旬老人。
“八一三”事变后,启秀女中校舍毁于日军炮火。徐婉珊不得不四处奔波寻找新校舍。最后几经波折,琅琅读书声才重新从启秀女中在马斯南路(今思南路)新址传出。因学生多,教室不敷使用,就采取半天中学教学,半天小学教学。启秀女中高中生曾经以英语排演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学校篮球、排球就已名声在外,当时上海市排球冠军队主力,就多来自启秀女中。课外活动则有唱歌班、绣花班、戏剧班、钢琴班等。启秀女中的女子歌咏队更是闻名遐迩。学校规定每年至少安排两次大型游艺会,由学生主持,老师们参与演出;其间少不了深受师生爱戴的校长身影。
徐婉珊还对那些家境困难、无法升学的学生全免学费。“八一三”日军轰炸上海,启秀女中一位自愿留校看守的女工不幸死于非命,留下一个孤儿。徐婉珊默默培养该孤儿,直到他大学毕业。还有多名职工,因了各种变故成为单身母亲,又是徐婉珊帮助联系,把她们的男孩送入男校读书,女孩留在启秀女中和小学继续求学;其中就有曾任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1939年遭汪伪特务杀害的茅丽瑛烈士母女。当时徐婉珊安排茅丽瑛母亲在学校任职,让茅丽瑛在此上学;后又留她担任教职。茅丽瑛当年组织发动的一些救亡爱国活动,如在校内发动师生捐款捐物,身为校长的徐婉珊总是带头捐献自己的首饰和积蓄,予以支持。除此之外,她还在学校礼堂设缝纫机,组织师生赶制棉衣送往前线,支援抗日将士。可以说,徐婉珊的一生,躬行着启秀女中的办学宗旨:“为女子启发知识,增益才能,专授关于女界实用之科学,以为自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