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长于牛津,在剑桥大学获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后又取得伦敦亚非学院硕士学位的英国女孩,却迷恋上了中国的川菜,成为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的第一位外国学生。她叫扶霞·邓洛普,中文名字邓扶霞。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使她踏上了川菜“历险”的奇妙旅程,读完译文社新近出版的邓扶霞纪实作品《鱼翅与花椒》,让我们豁然开朗。
邓扶霞1990年代来到中国留学。然而,她对学术性研究不感兴趣。在经历了短暂的迷茫之后,四川大学办公楼后面售卖军屯锅盔的小摊——一种裹着碎肉和小葱、撒上花椒的面饼所散发出的“天堂般的香味”,勾动了她的味蕾,唤醒了她从小喜欢美食的本性。从此,她一头扎进飘荡着辣椒与豆瓣酱香味的成都大街小巷,在川菜的天堂里流连忘返。
邓扶霞很快熟悉了辣子鸡、回锅肉、鱼香茄子、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等经典川菜,并学会了辨别它们的不同口味;她迷上了四川的传统小吃担担面,对其来龙去脉作了一番考证,还缠着小面馆里的老板,促使他挤牙膏似地把担担面的配方一点一点透露给她,最终在家中向朋友们完整地还原了担担面的美味;她与烤鸭店的老板交了朋友,每当她骑车经过,老板就会走出来和她聊一会,塞给她一罐自制的咸菜或豆腐乳。这些都还不够,她干脆跑到四川烹饪专科学校,接受了三个月的专业厨师训练。在这里,她学会了用一把菜刀切出“指甲片”“马耳朵”和“腰花”,明白了中国烹饪艺术的三大要素:刀工、调味与火候,开始学着掌握滑炒、爆炒、小炒、生炒、熟炒、炒香、盐炒等的不同与微妙之处。中国老师不仅教会了她16道经典川菜的烹制方法,而且让她领悟到了,川菜就像巴蜀大地的辣妹子,“胆大貌美,如同涂着烈焰红唇,伶牙俐齿还有万千精巧心肠”。
舌尖上的四川令邓扶霞如痴如醉,更进一步,她开始探究和学习味蕾里的中国文化。她佩服厨师出身的商汤名相伊尹,因为他提出的五味调和之法不但深得烹饪艺术的精髓,而且切合治国理政之道。她从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明白了中国人所推崇的为人处世之理。她明白了中国的先哲为什么强调“民以食为天”,“治大国若烹小鲜”。烹饪与饮食,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不止是简单地满足口腹之欲,解决生存问题,它们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种处世哲学和智慧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中国美食的了解越多,邓扶霞的感悟越深入。她懂得了在夏日的闷热中,吃点酸的能让人神清气爽。原来爱情里的嫉妒叫做“吃醋”,人生所经历的疼痛与艰难叫做“吃苦”。她由衷地感叹:“在中国学习烹饪的语言,原来也是学习人生的语言。烹饪的学习越深入,我就越发现自己不仅是在做饭,而且也在思考,像中国人那样思考”。
自然,由于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与饮食传统,邓扶霞在中国的美食之旅中也遭遇了不少困惑。比如,她一开始难以接受食用动物内脏,不喜欢吃鱼头、啃鸡爪,花了不少时间来适应。
她的《川菜食谱》出版之后声名大噪,让她在中国各地的旅行方便了许多。邓扶霞的中国美食之旅在不断进行中。她从火辣直接的湘菜中,领悟到饮食与革命的关系;从温润精致的淮扬菜中,找到了人生的一种归属感。她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重新审视中华饮食文化。如何保持和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传统中的精华,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